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13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2009年10月,"国家的成长:英国的经验和比较的视野"暨<学海>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办,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学海>杂志社、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协办,30余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专家学者参会.  相似文献   
952.
孙勐 《佛教文化》2010,(3):56-61
<正> 北京地区是契丹族统治区域内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中心。考察当时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存在状况,除了有限的传世文献和铭刻材料之外,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而获得的各种遗迹、遗物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  相似文献   
953.
<正>年年两会,今又两会。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来自全国各地、代表各行各业的数千名代表委员济济一堂,共商国是。在他们中间,也活跃着来自宗教界的身影。全国两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突出表现,作为宗教界人士,能够参与其中,是  相似文献   
954.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5.
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有关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的研究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随着群体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研究视角逐渐从个体(individual)转向群体(collective),关注层级结构的群体(hierarchical groups)中,管理者或管理机构(权威)的特征和行为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其中,权威信任(trust in authority)和公正感(fairness)是影响个体态度和合作行为的重要变量。政治信任(political trust)也可以看作权威信任的一种,即在社会背景下,公众对社会管理权威(政府机构)的信任。未来研究应尝试在实验室里对政治信任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探究,并进一步探究公正感在政治信任对态度及合作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56.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它所引发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危机,而是当代新资本形态背景下的整合性危机。为此,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以当代社会现象为参照,更新我们对资本逻辑的理解;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揭示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当代表现形态,进而达致对这场危机本质的深度开显。概言之,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当代社会的系统性风险,表现为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性社会中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与"对生命的其他可能性的理解"之间的张力;其中,"病毒同有机体之间"与"资本所驱动的现代生产活动同社会机体之间"具有同构性关系特征,这使得此种张力内嵌于现代性本身而难以消除。另一方面,一个社会机体承受这种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取决于其自我限制现代性逻辑从而包容和缓冲此种张力的可能性,这在当代表现为社会总体相对于"社会加速"所保留的"加速冗余"。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新形态将这种"加速冗余"普遍地大幅压缩,这是建立一种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957.
张明 《周易研究》2020,(2):100-107
隋代大儒王通的政治思想进路源自家传易学的"乘时通变"思想,展现于其具体方面则有不同表现。在宗教观上,王通秉持儒学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又肯定了佛道二教在教化民心方面的补充作用,提出"三教可一"说;在制度论上,他舍弃玄远的"二帝三王"旧说,提出取法文献记载完备、参考价值更大的"两汉之制",尊奉"七制之主"的观点;在民族观上,他恰当应对民族大融合的现实状况,抛开"夷夏之辨"的偏见,以能行仁政善治者为天命所归,认可少数民族汉化政权的正当性。王通的思想,是大分裂时代结束,隋唐大一统创建之时,儒学自身发展变革以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的理论高峰。  相似文献   
958.
王中江 《现代哲学》2020,(1):113-126
宋代"士大夫精神"的自觉是儒家入仕、淑世传统的一个新展开,它不仅表现在宋代士夫夫对天下责任和使命担当的自我期许和自我承诺上,更表现在他们的行动和实践上。作为其中之一的程颢则称得上是典范式人物。他既具有强烈的"求道之志"和淑世的热情,也具有从事地方政务的才识和务实精神,在不同的地方和职位上尽职尽责,身体力行,充分践履了儒家的公正、爱心等一系列美德,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959.
《齐物论》"尧问于舜"章对于"齐之为齐"的涵义是一个简洁而深刻的阐明,它指明一个基本的视野,即齐物之境排斥仁义-政治之域。舜以"德进于日"为尧之征伐作辩护,透露出仁义-道德与权力政治的沆瀣与媾和,扭曲了齐之为齐的真正本质,湮灭了齐物之境的真正可能。郭象力图以齐物之境与仁义-政治的一致性来解释尧舜对话,最后将齐物之境理解为个体性境界。章太炎则点明了孟子式儒家仁义-道德之名为武力征伐之口实,明确说明庄子的齐物之境超越了仁义-道德之境。在庄子与孟子的简单对比中,齐物之境被理解为一个差异性他者与自我共存的无限世界,区别于基于特定仁义-道德观念而总体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960.
《学海》2019,(2)
国际秩序的动荡与重建,新冷战的阴影,美国的政治争斗与欧洲的混乱成为时政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在公共思想界,自由主义的危机及其复兴前景,文化左派的困境,政治正确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等议题成为2018年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