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从历史经验、国际比较、现实需要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曾经是跨民族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中"变动中的碎片化格局"的深刻教训,是跨民族之间的政治认同没有共同价值观的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构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要抓住突出问题,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992.
在《忧郁的热带》的结尾部分,列维-斯特劳斯令人意外地把佛教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由此,本文作者旨在重新探究结构主义的政治含义。自吕西安·塞巴格的《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1964)出版后,人们便十分关注马克思主义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种倾向的官方马克思主义把研究精神结构的进路批驳为唯心主义的歧途。本文则试图完全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即从列维-斯特劳斯在书中的大胆对比入手。列维-斯特劳斯把马克思主义看做在西方推进社会改造的力量。而在这一进程中,东方已先行体现出其内在能力。因此,东方的内在差异可作为极好的结构主义方法,它有助于我们对自身文化中未被察觉的重要差异进行思考。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而非解释世界为宗旨,作者将其重新置于一种模式框架中,并使它体现出实际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张再林 《学海》2014,(1):140-149
由法家学说所大力推出,并为历史上种种中国专制主义理论所阐发的"势"的概念,一如中国哲学中很多重要概念,实际上同样是通过一种中国式的"上下其行"的方式得以最终确立和证成的。也即它之上升为"天道"的形而上学化,同时又恰恰是"下学上达"地以回归我们形下之身为其路径。这使在中国语境中,无上的君主之"权势"实际上与优位的男性之"阳势"互为发明,并使中国思想史上,权势之升降与阴阳之消长无独有偶地理论对应。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导致了有别于西方式的"建构论"的一种中国式的"体现论"的权力理论的发现,也为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而步出"阳具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向一种更为全面的"阴阳和合"的人类生态政治提供了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994.
共和主义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世俗救赎之道。共和主义对爱国主义有特定的理解,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与公民参与密切相连。共和主义与现代性有着颇为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视共和主义为古代传统,共和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在现代世界基本秩序奠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共和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在具有深厚传统主义情结及全能主义历史的国家发生转型的时期,共和主义比自由主义更具重要性。它是抵御现代世界极权化的积极力量,更是过渡时代、转型国家的人们清理全能主义社会政治残余、推动制度创新、构建现代政治秩序的主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95.
行进中的现代性: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兰 《学海》2014,(4):117-121
基于身份再生产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政治",是中国从现代化中期向现代化后期转变进程中的"行进中的现代性"的影子,有着显著的过渡性和非均衡性。因为具有农村户籍居民和城市务工人员的双重身份,新生代农民工在权益焦点、表达方式及其实践效能等方面,既有因身份而形成的代际传承,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密切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呈现的私力救济困境,既反映出农民工的城市市民化和乡村农业产业工人化之制度容纳的迫切需要,更折射出农民工自身之公民主体性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习得养成的重大意义。制度与文化是促进"身份政治"改造并最终促成其向"公民政治"转变的两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996.
季海菊 《学海》2014,(6):208-213
当代中国的教育与中国社会一样,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本刊的学术关心之一。本期笔谈的文章聚集高等教育的实践方面课题。季海菊的文章运用经济学的长尾理论,探讨高校微德育产品开发的新途径,周琴和王卓君分析了新时期大学政治文化的新特点,胡炜、丁堃和谷丽的文章讨论高校干部工作民主化的问题与改进之策,陈红雨的文章则分析了我国青少年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将教育与城市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97.
王冉冉 《管子学刊》2014,(4):127-128
正林存光教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颇富盛名的"刘泽华学派"或"王权主义学派"中较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尤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方面可谓独树一帜,正如李振宏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权主义学派》一文中所说,林教授"把政治哲学研究学理化而真正提升到哲学的水平"[1]。如所周知,先秦儒、墨、道、法是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四大宗派,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古典的",乃意指他们开创和奠基了四种极富超越且具有恒久  相似文献   
998.
唐苏 《美与时代》2014,(9):104-104
本雅明一生的著作中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处处充满着悖论,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不令后人望而生畏,对他思想的解读更是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这与其思想的复杂性是息息相关的。他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更有着自己的清醒认识,既不同于同时期的格林伯格对形式批评的追求,也异于普通的社会学叙事,通过以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他独特的艺术批评观,提供研究他博大思想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999.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抓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同时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00.
大跃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迷茫而又悲壮的时期,很多其时代的艺术不被提上研究议程。作为画种,大跃进期间壁画的繁盛没有任何时代可以比拟。在1958年新壁画运动的研究中,人们片面的认为其因政策而生,因政策而亡,只是政治的衍生品,并不具有艺术价值。甚至许多学者都认为此时期是壁画的断层期。但是,大跃进时期的壁画达到了宣传的目的,记录了其年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并对现存艺术持续着一定的影响,是值得被从新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