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4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正>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自组织的相关理论被逐步介绍到国内时,清华大学的吴彤教授等学者就对这些自组织理论的功能进行了划分:耗散结构理论是解决自组织出现的条件环境问题的,协同学基本上是解决自组织的动力学问题的,突变论则从数学抽象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途径问题,超循环理论解决了自组织的结合形式问题,分形和混沌理论,则被认为是从时序与空间序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复杂性和图景问题。[1]自组织理  相似文献   
42.
活体肝移植供者心理社会方面问题的主要研究进展为:多数供者与受者之间有血缘关系,或者有亲密的情感联系;供者有利他主义动机;供者术后有短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下降,但术后1年之内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3.
周琴  王卓君 《学海》2014,(6):213-215
当代中国的教育与中国社会一样,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本刊的学术关心之一。本期笔谈的文章聚集高等教育的实践方面课题。季海菊的文章运用经济学的长尾理论,探讨高校微德育产品开发的新途径,周琴和王卓君分析了新时期大学政治文化的新特点,胡炜、丁堃和谷丽的文章讨论高校干部工作民主化的问题与改进之策,陈红雨的文章则分析了我国青少年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将教育与城市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4.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5.
《学海》2021,(3)
20世纪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转向为政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发。在符号属性与政治属性同为人类基本设定的前提下,我们发现符号现象与合法性生成存在内在关联,二者经由政治符号所形成的合法化过程,建立起囊括各种话语、行为、仪式、象征、神话、制度、政策等在内的庞大的"象征之林",从而将政治统治过程推进延伸为一个文化的象征系统的维持过程。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我们将这一合法化过程解释为政治符号结构(认知、规范与信仰)在合法性环境(价值、法理与民意)的输入要求下形成的政治功能(认同、稳定与服从)输出。我们应该站在范式转换的高度来对待"象征的合法性"问题,即政治符号与合法性互为表里,应该重视从符号象征、合法化策略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各种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46.
刘作 《道德与文明》2021,(3):122-132
刘清平教授在《说谎:禁止、许可还是应当——解析康德的说谎悖论及其根源》一文中认为康德在处理是否撒谎来帮助朋友的问题中陷入悖论.这种批判反映了学界混淆行动的实施者的思维倾向.在这个例子中,是我而不是凶手才是行动者.康德坚持不能撒谎的绝对性彻底贯彻了人性是目的的原则,后果论的处理方式反而会陷入不自洽.在康德那里,许可不是一个混乱的概念,而是表达为了实现某种合乎法权的状态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康德对许可行动限制很多,撒谎救人不属于被许可的行动.在凶犯面前,如果我们无法保持沉默,我们不应当撒谎,同时,我们也要捍卫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和法权.撒谎救人不可能是一种应当的行动.  相似文献   
47.
摘要:以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基于锚定效应助推国民身心健康的理论前提和态度改变理论视角,通过实验1和实验2分别建立未来取向内部锚和未来取向外部锚,检验未来取向内部锚和外部锚对减少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青少年游戏时间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未来取向内部和外部的助推方式,均能够有效促进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青少年游戏时间的减少,提高了决策效用。  相似文献   
48.
以310名幼儿父亲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的教养效能感分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考察父亲教养效能感和教养方式在父亲抑郁与幼儿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父亲抑郁、专制粗暴、情感联系和幼儿问题行为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父亲教养效能感、民主关怀、宽容理解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父亲教养效能感、民主关怀、宽容理解分别与父亲抑郁、专制粗暴、情感联系和幼儿问题行为两两之间显著负相关;(2)父亲抑郁对幼儿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父亲教养效能感和自身的民主关怀、专制粗暴、情感联系不仅分别在父亲抑郁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且在父亲抑郁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9.
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该也必须履行对自然的相应义务。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类享有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同时负有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义务;其二,人类享有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发展的权利,同时负有可持续发展的义务;其三,人类享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负有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义务。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问题的实质是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50.
中西伦理比较研究的模式有三种多元共存、调和吸纳和挞伐排斥.这三种模式体现出比较研究中的几个两难问题比较研究的公正原则是否可能--个人立场与公正原则的互峙;全面地看问题能否做到--全面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的比较标准可否建立--相对统一中的绝对统一;类比法的价值何在--言与意的比附与错位.比较伦理学的研究必须解决这些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