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其执政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孙中山的执政伦理思想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产物,也与其个人的革命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孙中山执政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责任意识、保障民权及思想立党和制度建党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孙中山执政伦理思想,有利于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任剑涛 《学海》2015,(2):29-46
中国的现代建国,从民族国家建构始,以政党国家成型终。政党国家并没有完全背离共和精神。只不过它是一种类似贵族共和的政体形式。从现代共和的基本精神来看,中国面临着一个从政党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从贵族共和向平民共和的跃迁。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建国任务才真正宣告完成,中国也才有望成为规范意义上的共和国。  相似文献   
33.
任剑涛 《学海》2014,(2):78-96
中国的现代建国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展现了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与宪政国家四个国家面相。而动态地呈现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三次结构性变迁的复杂过程。其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昙花一现,政党国家成为国家建构的主流形式。20世纪中国出现了由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创制的两个政党国家实体。但两个政党国家实体在不同处境中遭遇到难以克服的运作困难。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规范运作形式———宪政国家,是中国国民党建构的政党国家实体既成的政治结局,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国家实体也以建构法治国家的形式,走向民族国家的立宪政体。  相似文献   
34.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政党法律属性的分析 ,认为政党属于政治性社团组织 ,政党领导权 (执政权 )本质上是一种合法性意义上的领导权威 ,而非强制性权力。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作用 ,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克服德治观念的影响 ,理顺党政关系 ,以制度化保障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 ,分析了近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党政治演化的历史规律 ,认为共产党应该充分发挥其革命中积聚的善于动员和组织群众政治参与的政治优势 ,为中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36.
苗大雷 《学海》2023,(4):145-156
本文将单位组织带入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中,对单位组织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系进行探讨,初步回答单位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否可能以及何以可能的问题。研究表明,单位组织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位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主要遵循“政党引领社会”的内在逻辑,以党建引领这种新模式超越旧有的单位制党建模式,采取以党建促治理的实践路径,通过重塑党组织网络体系、发动党员参与、树立模范和塑造共同体意识等方式,发挥单位组织在完善党组织网络体系、增强组织性与纪律性、宣传动员以及提升成员认同意识等方面的优势。单位组织的参与对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重视和发掘单位组织的优势,充分发挥它们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7.
《学海》2017,(3):208-213
党的建设问题在今天是一个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传统上是一个善管的党,以整风精神管党治党是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的重要优势,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从善管到善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延伸。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坚持顶层设计和严密布局,实现了管党治党从集中整风到常态治理,从权威治党到依法依纪治党的转变,超越了运动式管党治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做出了新部署,推动了党的治理能力从善管向善治转型,为中国特色的政党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协同治理和以德治党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8.
今年5月至9月,《环球时报》发表两位作者关于信徒入党及宣传无神论的五篇文章。其中有不少具体论断是正确的,可惜的是都被装进由下列5个错误论断所编织的框架之中:(1)"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2)"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世界观基础";(3)"坚持无神论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前提性条件";(4)"党的宗教工作是无神论者做有神论者的工作";(5)信徒可以入党"那就是宗教合法进入党内,唯心主义世界观、有神论在党内合法存在"。这样,被无限吹胀大的无神论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印证了列宁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在实际工作中像是在宣传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实质上起帮倒忙的作用。要识别本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列宁)与"多走了一小步"而铸成的谬误二者之间的界线,必须诉诸于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党、国家、宗教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39.
王述友  张晓东 《学海》2023,(4):13-19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理论的重要支撑,发挥着科学理论指导、政党形象价值呈现以及政党文化价值传承的功能。“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具体历史产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标识。从政党形象而言,“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理念,直接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带领人民的政党形象与坚定的革命斗争的政党形象,保持政治宣传的阐释力,成为政党与公众之间产生价值共鸣的桥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动力、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