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该研究通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积极性认同态度与行动意向的关联程度,建立自我调控过程中社会文化性差异的假设模型。对日本大学生(305人)、中国大学生(384人)、中国大学生父(或母,329人)进行社会规范认同态度及行动意向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进行了多组比较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协方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在血缘关系性社会规范方面,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父母三群体积极性认同态度对行动意向影响无显著差异;2)在社会职责性社会规范方面,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父母三组间的积极性认同态度与行动意向关联差异显著。日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责性社会规范进行更有效的自我调控;3)除两国间文化差异以外,中国大学生与其父母间对于(最初预想以外的第三因素)自我付出性社会规范的自我调控过程也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2.
为了充分理解解释这个术语本身,我们得回到它的前提及其相关术语。解释的前提是理解,被理解的叫含义或意义。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解释已经意味着进入哲学,从来的哲学家都在解释世界(马克思语)。怎么解释呢?用语言。传统上,我们往往从意识或概念领域接近解释学问  相似文献   
4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埃米尔·迪尔凯姆因在各自的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中将两类规范,即社会规范和认知规范联系在一起而著称。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规范。的确,这两位思想家都认为,支配精神活动的规则,例如逻辑法则,在根本上与支配社会活动的规则是相关联的。所以,维特根斯坦和迪尔凯姆都认为,认知规范也是一种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44.
时慧颖  汤洁  刘萍萍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2):2718-2734
眼睛效应指人们面对眼睛或类似眼睛的图案时会发生行为改变的现象。但是, 眼睛效应的稳健性备受争议, 主要有4种观点:促使人们更亲社会、更遵守社会规范、降低反社会行为、无效果。结合规范错觉和创新扩散理论, 基于感知规范的视角, 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高时, 眼睛效应既会“促进亲社会行为”或“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也会“降低反社会行为”; 但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低时, 眼睛效应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 当规范错觉较大且无规范干预时, 眼睛效应同样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因此, 将以上4种争议观点整合为“不同感知规范条件下的眼睛效应”, 揭示了眼睛效应不稳定的原因, 为未来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5.
波伏娃认为,他者作为一个次要者、相对者永远处于被异化、被塑造的位置上,深受男性的压迫和制约,是一种边缘化的存在。在萨特、拉康、勒维纳斯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那里他者是与主体互为补充的,是积极意义的,如果没有他者,身份就无法确立。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更明确宣称,他者有种种优越性,女人的他者性使得作为个体的女人能够摆脱出来,对主导的男性文化力求强加给女性的社会规范、价值和实践做出批判与超越。本文拟从他者的相对性、他者的绝对性、他者的优越性等问题出发,探讨女性主义关照下的他者。  相似文献   
46.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对2000年以后组织公民行为领域出现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讨论和分析,主要包括基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社会规范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群体层次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以及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负面作用的探讨。作者分别讨论了上述4个最近研究方向在我国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研究建议。最后,作者对这4个研究方向的相互关系和整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7.
吴童立 《哲学研究》2023,(2):108-118
根据对电车难题的主流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人在电车案例和天桥案例中会作出不同选择,传统的哲学理论皆基于这一前提构造解释。笔者所做的一项新的调查问卷则显示,中国大学生群体的选择发生了显著改变。对发生改变的群体的抽样访谈进一步表明,他们主要持有三个观点:个体责任观点、社会规范观点、运气决定观点。传统哲学理论既不能解释这种新现象,也无法容纳这些新观点。因此,规范性理论的建构应当充分参考经验观察,实验伦理学则应当侧重于“对规范问题的描述性研究”。为了实现这个研究方略,笔者亦对实验伦理学的方法作出了改进。  相似文献   
48.
第三方干预是维持和发展社会规范的关键力量,对整个人类群体具有进化意义。补偿和惩罚是第三方干预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均是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力量,具有恢复得失平衡以及促进规范遵从的积极作用。研究者广泛认可威慑效应是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主要作用机制,然而也有许多研究结果与该假说相悖。除威慑作用外,第三方干预行为作为高代价信号,也具有澄清社会规范、改变人们规范知觉的作用,这暗示着信号效应可能也是第三方干预促进规范遵从的重要作用机制。探究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边界条件、检验第三方补偿等非破坏性措施在维护社会规范方面的有效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9.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渭心理健康足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经验,而且“最佳”状态的标准,也难以掌握。  相似文献   
50.
第三方惩罚对合作行为的影响有两面性,可能与其激活的社会规范有关。通过有/无第三方的独裁者博弈范式,研究发现合作行为在有第三方时主要受命令性规范影响;在无第三方时,主要受描述性规范影响。第三方惩罚频率越高,个体在有第三方时的合作行为也越高,撤去第三方后个体合作行为的下降也越大。这可能因为第三方惩罚不仅能有效提示群体中的命令性规范(应该如何做),还能暗示出该情境下的描述性规范(大多数人如何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