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高鑫  刘蕊 《应用心理学》2022,(4):333-343
情景预见是个体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体验未来事件的心理建构。通过梳理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探讨年龄、工作记忆能力及自我相关性的调节作用,并指出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的情境预期-情绪假说和“关注未来”的注意机制:一方面,情景预见后的情绪影响延迟折扣;另一方面,情景预见通过影响等待时间成本和延迟收益权重,改变决策偏好。未来可将情绪障碍个体纳入研究对象,细分预见的具体情绪,建立规范的控制条件及对神经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千林  魏峰 《心理科学》2022,45(3):672-678
基于社会认知自我调节理论,本研究探讨了职场负面八卦影响八卦目标行为的内在机理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八卦目标感知的关于同事的职场负面八卦弱化了八卦目标感知的关于自身的职场负面八卦对羞愧的积极影响;八卦目标羞愧对其印象管理行为和职场排斥行为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八卦目标感知的关于同事的职场负面八卦弱化了八卦目标感知的关于自身的职场负面八卦通过羞愧影响其印象管理行为和职场排斥行为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3.
张超陈冰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22,45(6):1428-1435
亲群体行为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三个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对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权力感的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社会排斥与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关系,发现社会排斥能够正向预测亲群体行为意向;研究2与研究3采用实验法操纵社会排斥,并分别通过回忆法启动个体状态权力感(研究2)、测量特质权力感(研究3),发现在社会排斥下,相比于低权力感者,高权力感者的亲群体行为意向更高,结果证实了权力感能够调节社会排斥对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野  张珊珊  刘兰馨 《心理科学》2018,(5):1151-1157
为探讨社会排斥和社会接纳情境下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研究采用个体-偶然排斥范式和第三方奖惩分配范式,对8~9岁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和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显著多于社会接纳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显著少于社会接纳组。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显著多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显著少于8岁组;(2)社会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显著高于社会接纳组,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显著高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判断显著低于8岁组。结论:社会情境影响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在排斥情境下,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明显提升;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自传体访谈技术,首次考察了老年人在对情绪性事件进行回忆和想象中生成的内部细节和外部细节数量,及其对回忆和想象内容的主观评估。结果发现:(1)无论是回忆还是想象任务,老年人都比年轻人提供了更少的内部细节和略多的外部细节;(2)与年轻人相似,老年人在想象未来积极事件时产生了更多的内部细节,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加工偏好;(3)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认为想象的事件与过去发生的事件相似度高,表明该群体在想象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了过去的记忆。该结果揭示了老年人对情绪性事件的回忆和想象特点,说明在回忆和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与年龄有关的缺陷同样会体现在情绪性事件中,这很好地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  相似文献   
16.
赵国军  张国礼 《心理科学》2003,26(5):808-811
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人们对行为的不同预测倾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来考察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性情归因和情景归因对他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预测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归因方式都导致被试对积极行为的预测多于对消极行为的预测,而情景归因下的被试对积极行为的预测又显著多于性情归因下的被试。在此基础上,在引人价值判断的因素后,发现不同的归因方式启动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到对行为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植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诱导免疫耐受克服移植排斥反应已成为器官移植的主要研究目标。Starzl提出“双向移植排斥理论”并阐述临床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下移植排斥反应的特点,突破了原有单向移植排斥理论的框架。“双向移植排斥理论”及理论内存在的问题给予我们众多有益的思考,在移植免疫学研究中,只有坚持用系统原则动态的看待事物间的联系与矛盾,进行科学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移植免疫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俊  张艳辉 《心理科学》2008,31(3):575-579
言语失误(speech errors)是指人们在说话时无意中非习惯性的偏离言语计划所致的错误.该文首先回顾了国外研究者从自然情景与实验室情景两种条件下对言语失误开展的研究,其次阐述了言语失误的理论模型,并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对言语失误与大脑关系的一些研究成果,最后对言语失误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人生的门     
举目抬足,生活中的门可谓比比皆是。建筑物为什么要有门?一方面,是为了守护、珍惜一些事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分隔和否定。因此,不妨这样说:门是一面镜子,在许多情景中,映照出了人生与社会的"微景观"。对于每个家来说,门,是一道清晰的界线,跨出意味着离开,无论咫尺还是天涯;走进意味着归来,无论甜蜜还是苦涩。不是所有开着的门都是一种迎接,不是所有闭着的门都是一种拒绝。  相似文献   
20.
丁瑛  宫秀双 《心理学报》2016,(10):1302-1313
社会排斥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究社会政策和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却鲜少有研究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探讨社会排斥对人们的产品偏好的影响。本文通过1个预实验和4个主实验,系统研究了社会排斥如何影响个体对不同触感产品的偏好,并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实验结果发现在经历社会排斥(相较于社会接纳)之后,个体更偏好触感柔软的产品,消极心理体验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该作用机制被归属感的重要性所调节。当归属感被认为很重要时,个体在经历社会排斥后对柔软触感产品的偏好以及消极心理体验的中介作用会被强化,而当归属感被认为不重要时,以上效应会被削弱。本文还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