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近代弘扬净土教,不乏其人,自印光大师出,净风溥被,如日丽中天,膺大师教,而生净信者,不计其数。弘一法师称扬道:“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诚不刊之论。一、印光大师的生平事迹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县陈村人,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幼年随兄读儒书,颖悟异常。因读程、朱、韩、欧书,受其影响辟佛。十五岁后,病目数载,得读佛经,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光绪七年(1881)  相似文献   
72.
赵玫 《管子学刊》2020,(2):101-108
传统观点认为,乾道己丑春(1169年,朱子年40岁),朱子与友人蔡季通讨论中和问题,突然自疑旧说之非并确立新说,中和新旧说遂以此为划界。这容易让我们忽视一个重要事实:新旧说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而非顿悟的过程。丙戌,朱子去信南轩确立中和旧说之后,自丁亥年(1167年,朱子年38岁)开始,朱子思想中出现了"识仁"与"持敬"工夫的认识转向,这标志着中和新说思想已经开始酝酿。中和新说的萌芽尤其反映在《答张钦夫》第三十四书("中和旧说"四札之最后一札)中。提出这一点,不仅有利于确定学界一直争论的"中和旧说"四札的顺序,同时看到《答张钦夫》第三十四书在中和新旧说转向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有利于重审朱子中和旧新说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3.
学界对于早期望气信仰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解读,还是资料发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但是也应看到,由于早期史料的匮乏和历经多重历史断裂、极富宗教性的早期文化理解上的困难,研究者多把注意力投放在“龙虎气”、“天子气”的成因及作用的论述上,早期气的实际表现形态和云气星象构筑状况的丰富性却被忽略了.因此,相关研究显得既不够全面也不够完善.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保留了一些汉代的望气图谱,这些资料是我们了解汉代早期望气情形的重要途径.结合传世文献,从日旁云气、日月同辉、月衔苍龙玄武光三个方面勾勒汉代望气的大致面貌,对于丰富早期望气资料和完善相关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75.
花之饰     
古往今来,时光流转,花的美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人们已习惯于将美丽的花卉作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接受其形式美的同时将太多真、善、美的意念融入其中,使花之饰达到了精神与物态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6.
孙含露  丁方 《世界宗教研究》2022,(6):98-104+133-134
本文基于对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在圣母感恩修道院的《最后的晚餐》中人物表情与动作定格的瞬间——耶稣所散发的神圣之光的观察,结合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社会文化背景、画家的手稿笔记、非传统壁画的技法,发现画中被神圣之光照亮的瞬间,是决定个体灵魂价值的关键时刻,是画家将理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表达。作品中蕴含的新柏拉图主义观念和表现方式,往往不易被人察觉,画家创作的诸多秘密便隐藏其中。  相似文献   
77.
视错觉作为一种人的主观性幻觉体验,通常被艺术家使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在绘画领域,视错觉的运用多体现在色彩与造型上,其中前者形成的色彩视错觉在油画创作运用中展现出鲜明的特色。色彩视错觉在心理视错觉与物理性视错觉的影响下,以暗示、对比、光渗等方式对绘画者的情感进行丰富化表达,不仅给人以幻觉般的真实体验,带来极高的视觉享受,还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画作更加鲜活的艺术生命,形成一批代表性佳作。  相似文献   
78.
西藏佛教的传统中,两种阿弥陀不作一个尊格即“阿弥陀佛”来称呼。作为报身的无量寿(Tshe dpag med,Amitayus)和作为变化身的无量光(’Od dpag med,Ami-tabha)始终被区别开来。笔者曾在《西藏撰述的净土教系佛典》(《佛教大学大学院研究纪要》第七号)一篇杂文中谈到这一问题,这里想再次就两者在图像方面的差异叙述一下。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都只是座像,即结金刚结跏趺座(rdo rje skyi mo drung)  相似文献   
79.
薛琳 《中国道教》1989,(2):54-56
在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座道教名山,名巍宝山。巍宝山在两汉时称巍山,取峰峦高耸,冠于群山之意。相传诸葛武侯曾以铁钉断其麓而造此山,巍山从此闻名。清初,每在夏秋之交,山中常有红光相荡,虽霖雨不灭,当地土著民族称之为龙戏珠,从此,巍山又以龙戏珠之意,称巍宝山。巍宝山由前山、后山和主峰组成,峰峦起伏,绵亘数十里。主峰陡峭入云,海拔2509米,和北面的大理点苍山遥望。山中气候温和,古树苍天,风光优美。据《新纂云南通志·释道传》载:“汉,孟优,蒙化(今巍山)人,居巍宝山,土帅孟获兄也。素怀道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