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教师报告法对1254名城市儿童的对抗行为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讨了对抗行为与同伴拒绝/接纳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童年中期,对抗行为呈中等程度稳定性,并表现出随年龄下降的趋势;(2)男生的对抗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3)交叉滞后分析发现,早期的同伴拒绝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期的对抗行为,但早期同伴接纳不能预测后期的对抗行为;早期的对抗行为均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以及同伴接纳.  相似文献   
42.
采用问卷法对河南省44所中小学2171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了自我控制在父母拒绝和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留守儿童领悟到的同伴支持对该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留守类型之后,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2)父母拒绝不仅可以直接地预测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同时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成瘾;(3)同伴支持在父母拒绝对自我控制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同伴支持水平较高时,留守儿童的父母拒绝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3.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完成位置客体、方向客体和位置—方向捆绑客体的工作记忆诱发的皮层慢电位。实验发现:在第1个客体呈现后的300ms到600ms之间,在顶叶皮层(CP5、P7、P3),位置客体、方向客体比捆绑客体诱发了一个更负的成分; 在右额(F4、FC6、FC2、F8)、右后颞(TP10)、左颞(T7)、左后颞(TP9)等脑区,捆绑客体比单一特征客体诱发出了一个更正的成分; 在800至1400ms的慢波成分上,位置和方向捆绑客体在F4、FC6和F8三个记录点诱发的波形比单一特征客体的波形波幅更正。右侧前额叶参与了客体整合表征的存储,该结果支持了情景缓冲器的假设。  相似文献   
44.
道德二元论认为人际伤害是道德认知的典型模板.道德判断由规范违反,消极情感,感知到的伤害结合产生, 并经由二元比较与二元完型, 完成从下至上,从上至下的认知加工.道德失声现象的产生源于混淆了主客观伤害; 电车难题剥离了道德二元模型, 有趣但可能不符合普遍的道德认知; 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皆可在二元论的框架下得到解释.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意图与痛苦影响道德判断的实证; 跨文化研究的开展; 统一认知系统与模块化认知系统的辩证; 伤害的人际与非人际划分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检验.  相似文献   
45.
运用元分析法整合探究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特征关联的已有实证研究, 旨在分析两者间的关联, 并同时考察可能影响该关联的其他变量。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50篇, 含84个效应量, 总样本量为7400人。同质性检验结果表明, 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高, 故进一步对各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亚样本及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在不同研究设计类型、被试所处地、样本类型、边缘型人格特征指标、拒绝敏感性测量类型的亚样本下, 二者之间的关联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在横向设计、其他地区样本、混合被试、整体边缘型人格特征、量表法测量时所得的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特征间的关联最强; 年龄与女性被试比例对该关联不存在显著影响。未来研究可通过纵向研究进一步揭示二者间的预测方向, 考察拒绝敏感性不同成分与边缘型人格特征间的关联, 并在国内开展探索二者关联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讨学前儿童依恋回避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拒绝和师幼关系在其中的作用,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193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依恋回避、同伴拒绝和孤独感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同伴拒绝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师幼冲突调节了依恋回避通过同伴拒绝影响孤独感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相对于师幼冲突程度较低的幼儿,高师幼冲突幼儿的依恋回避更容易导致高同伴拒绝进而体验较高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47.
躯体变形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其发展过程中,社交焦虑是重要的预测因素;然而两者潜在的中介机制却未得到研究者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大学生 (N = 875)中探究外表拒绝敏感性在社交焦虑与躯体变形障碍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 (1) 社交焦虑显著正向预测外表拒绝敏感性与躯体变形障碍,且外表拒绝敏感性显著正向预测躯体变形障碍; (2) 外表拒绝敏感性在社交焦虑与躯体变形障碍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交焦虑可直接影响躯体变形障碍,也可通过提高外表拒绝敏感性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8.
托马斯·斯坎伦是以约翰·罗尔斯为首的平等的自由主义阵营内一位重要政治哲学家,面对《正义论》发表以后所遭受的各方面的批评,他在罗尔斯道德契约论的基础上,转变罗尔斯专注于宏观社会基本制度的学术走向,提出了一种实质性的契约主义,从微观角度来论证个人道德的本质,论证人们为什么要关注正当和不正当的问题,论证为什么正当和不正当对其它关怀和价值具有优先性。从而发展了罗尔斯道德理论的契约形式,对罗尔斯强于制度美德而疏于个人道德论证的缺陷做了有益补充,在伦理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49.
选择大学二年级数学系的学生作为被试,要求他们完成控制条件、语音任务、手动任务和随机间隔决策任务条件下的简单指数乘法等式判断任务,实验结果表明:(1)三种次级任务在真假等式判断的反应时上的干扰效应非常显著;(2)三种次级任务显著增加了假等式判断的错误率,但没有显著增加真等式判断的错误率。这说明,语音环路、视空间模板和反应选择成分参与简单指数乘法等式判断,而且真假等式判断具有不同的注意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50.
拒绝上学指学生不是由于家庭贫困或生病,而是由于某种心理、情绪、身体或社会的原因而不去学校的现象。欧美最早进行研究,日本进行了五十多年的研究。该文介绍日本此现象的称呼从“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到“不去上学”的演变;日本学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对此现象进行的归因;拒绝上学的行为机制,如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家庭关系不良;还介绍了日本教育部使用的小泉英二的分类。最后提示该现象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