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1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3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提升专注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健康人群以“超说明书用药”方式摄入延缓衰老或修复脑损伤造成的认知能力衰退的药品。该种认知增强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伦理之前”的技术可行性审核和“技术之后”的生命伦理辨析才能初步确认其道德容许性。目前针对药物认知增强剂使用的担忧主要来自新药的疗效与风险尚不明确、市场主导下的药物获取渠道难以管控,以及亟待完善的社会规范。因此,当下药物认知增强技术的合理应用需强化政府对个体和商业力量的监管,重视经验数据的获取,以及科研机构对用药风险性的进一步研究与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62.
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叫炼丹术。内丹产生以来,仍然沿用外丹术语,把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过程也叫炼丹术。但为了区分起见,通常把这种人体内的炼养称为内丹术,而把原来以矿物为原料的炼丹术叫做外丹术。又因为外丹所谓炼丹主要指从矿物质中提取金银,因此外丹术又称为外丹黄白术(“黄白”为黄金白银的隐语)。而药物、鼎炉、火候,则是外丹术炼丹的必备条件,内丹继续沿用这些术语,并把它作为内丹炼养的“三大要件”,用来比喻内丹炼养的… 相似文献
63.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带有厚重的价值论色彩,昭示了强烈的主体尺度的特色.在辨证论治方面,它强调主体对于输出信息的价值判断,而非事实性认识;辨证论治标准的非客观化、非量化,会使不同主体在直觉体悟下产生不同的辨证结果,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论治方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的现状也使中医经验的拷贝效果往往难以得到预想的重复.中医疗效表现出复杂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64.
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公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政府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公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与公众利益、与申办人利益和公开效益成本比在法理上确定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公开范围,并建议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扩大公开范围以及促进申办人主动公开等确保信息公开、公平、便民. 相似文献
65.
美国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美国政府正尝试利用药师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强对患者药物治疗的管理。在查阅分析国外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形成背景、运作模式、核心要素和实施效果等应用现状,以期为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6.
人群中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很高,多数均为良性病变,但需要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甲状腺功能检查、超声及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FNAC)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针对无恶性征象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可以定期随访,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7.
高血压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其机制和管理受到重视。本文就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考虑可能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靶点有关,即影响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功能所致;介绍临床如何进行高血压管理并建议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使用过程中规范地监测、控制血压,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8.
69.
失眠症治疗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是睡眠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入睡后易惊醒、醒后不易再入睡等。本文主要探讨了失眠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约束,光疗法,认知治疗,松弛疗法和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70.
30年前,我不幸得了急性胰腺炎,腹痛难忍,在一家县医院滴了10多天的庆大霉素,结果让我一只耳朵的听力彻底丧失。使我亲身体验了“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为了保住另一只耳朵,我从此不再使用带“素”的任何药物,可以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可令我纳闷的是,30年前医学界就知道这类药物对听觉神经有极大的毒副作用,为什么给我大剂量使用时不想想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