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研究对95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校园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的作用。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正向预测初中生抑郁,反刍思维在校园排斥与抑郁间具有中介作用;(2)校园排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受到特质正念的调节,直接效应对低特质正念初中生更为显著;(3)特质正念调节反刍思维对校园排斥与初中生抑郁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在低特质正念下,反刍思维对抑郁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以校园排斥、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为切入点构建了初中生抑郁的影响机制模型,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52.
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轻度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以自编智力测验为工具操纵不同的反馈情境,采用2(轻度抑郁,非抑郁)×3(无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对被试的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抑郁者的外显自尊显著低于非抑郁者,而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成败操纵后个体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并无显著变化,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无反馈、正反馈情况下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而在负反馈情况下,抑郁者与非抑郁者的自尊分离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53.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产后抑郁预防干预方法,为探索产后抑郁预防干预模式提供依据。研究中提及的产后抑郁预防干预方法众多,但缺乏效果评价,总体干预思路是以早发现为前哨,疏导为重点,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为支撑,调整生活习惯为保障。集体心理干预值得推广,应加强实施效果评估,并将产后抑郁干预融入孕产妇保健体系。  相似文献   
554.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因常规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成为其求诊和持续接受治疗的障碍.本研究发现对这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和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555.
本文通过分析引发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为探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危险因素重要性的分析显示"夫妻关系不佳"位居危险因素之首;产妇的性格特征和孕期心理状态是产后押郁发生的重要心理影响因素.因此,丈夫角色不容忽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意义重大,干预效果显著的因素应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56.
近年来,临床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关注阈下抑郁对重性抑郁症的预测作用.阁下抑郁虽然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阈值,但是在普通人群中非常普遍,会降低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患抑郁症的危险.从阈下抑郁的定义及发病率、对阈下抑郁的评估、与重性抑郁症和其它精神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对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57.
调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抑郁患病率,探讨影响抑郁发生的因素.从青岛市城区常住居民中随机抽取40岁以上者5 000人,选取其中已诊T2DM患者440例,运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等进行调查、测定临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T2DM患者抑郁患病率为21.82%,抑郁对血糖控制不利,病程长、收入低、应用胰岛素、有并发症、不运动、血糖控制差为T2DM患者抑郁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58.
道德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的,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相应道德的存在形式.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这三重属性在历史过程中依次不断展现出来,这决定了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出类、群体、个体三种不同的主体本位存在形式,从而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相应出现为类的、为群体的、为个体的三种不同的道德现象.由于道德一旦产生就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不总是完全同步,一般来说,它往往滞后于人的发展.所以,要根据人的发展对道德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559.
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针对中国组织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OCB)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国OCB的内涵结构,归纳得出中国组织情境下OCB存在着角色泛化、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积极主动性的特点,接着对OCB前因与后果变量有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从个体层面和群体组织层面指出了中西方研究中的异同点,最后对中国OCB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60.
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6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采用120张情绪效价人物图片,运用加工分离范式研究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仅存在于外显记忆,而且也存在于内隐记忆;(2)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没有性别差异;(3)在心境一致性实验中,自然抑郁组被试可能存在外显记忆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