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廖小平教授的新作《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从价值观变迁的规律中探究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逻辑,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又一可喜成果。作者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等方面全方位地对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全景图像。作者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价值观比较的基础上,依据三十余年来学界对价值观及其变迁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调查  相似文献   
32.
婚姻基础是婚姻关系建立、存续、发展、解除的基本依据。其包括生物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同阶段的社会的婚姻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然不同时期的文化、道德、政治等因素对其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发展到当代社会,婚姻的基础由家族利益转向个体利益,这种利益就是个体对于婚姻的生理上、物质上、感情与精神生活上等多方面的需求和满足。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以300个三至六年级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和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版和家长版教养方式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母子感知到的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并使用标准分差法计算感知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母子依恋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母亲感知到的权威型、独裁型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儿童感知,而纵容型教养方式则显著低于儿童;(2)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正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负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母子依恋质量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和儿童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的预测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4.
近10年来,对亲环境行为前因变量的研究逐渐从行为主体的个体内部因素转向行为相关的社会外部因素。本文对影响亲环境行为的个体、群体以及社会层面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包含微观(个体内部因素)、中观及宏观(外部情境因素)不同层次的前因变量,并对亲环境意愿与行为加以区分的系统整合模型。根据该模型的理论框架,指出未来对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具体方向及对我国环保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35.
最新研究发现,情绪强度会影响健康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然而,至今尚未有研究考察情绪强度对不同抑郁症状青少年策略选择的影响。对此,本研究通过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划分出无抑郁、阈下抑郁和抑郁症青少年,进而考察其在面对高-低强度积极-消极日常情绪事件时选择认知重评和认知沉浸的差异。结果发现:当面对高强度积极情绪、低强度积极情绪和低强度消极情绪时,三组被试的策略选择均无显著差异;当面对高强度消极情绪时,无抑郁青少年比阈下抑郁和抑郁症青少年更多选择认知重评而更少选择认知沉浸,但阈下抑郁和抑郁症青少年之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抑郁症状青少年在面对不同强度和效价情绪时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存在差异,表现为高强度消极情绪下抑郁症状越多的青少年越少选择认知重评而越多选择认知沉浸。这一发现有助于识别和干预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6.
为考察农村留守儿童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双向预测关系,本研究对河南省159名留守儿童进行两次间隔四个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控制年级、性别后, T1抑郁显著负向预测T2领悟家庭支持与朋友支持;T1领悟朋友支持显著预测T2领悟家庭支持。研究揭示了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对领悟家庭支持与朋友支持的耗损效应以及朋友支持对家庭支持的溢出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和预防干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7.
对1655名来自二孩家庭的青少年进行调查,以考察二孩家庭中父母偏爱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偏爱水平较低,且父亲偏爱和母亲偏爱不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偏爱存在性别和出生次序差异,男孩报告父母更偏爱自己,女孩报告父母更偏爱同胞;头胎子女报告父亲更偏爱自己,母亲更偏爱同胞,二胎子女则相反。(3)父母偏爱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影响,且为U型曲线关系,即当父母偏爱同胞或中高程度偏爱自己时,青少年抑郁水平均较高;当父母较低程度偏爱自己时,青少年抑郁水平最低。说明二孩家庭中不存在严重的父母偏爱,但父母偏爱会对青少年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8.
焦虑抑郁广泛存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中已成共识。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心理问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焦虑抑郁导致的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失衡会进一步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发展。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β受体阻滞剂与抗焦虑药物合用有很好的疗效;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时患者的焦虑抑郁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引起的焦虑抑郁更为常见。临床上对焦虑抑郁症状要有充分的重视,积极识别并诊断,以期进一步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39.
抑郁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能体现身与心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特点。但临床上,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的诊疗率不足1%。这说明现有的诊疗理念和方式没有将心血管疾病和精神障碍联系起来,给患者全面全程的干预和管理。这样的缺陷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功能障碍,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增加患者及社会的医疗负担。本文结合临床经验,从心身一体的诊疗理念,谈谈抑郁焦虑与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40.
生物医疗观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诊疗作用较差。慢性疼痛常因为心理应激、个性、行为和疾病状况而复杂化,增加了患者诊疗的难度。患者常因情感症状、生活压力,而失去信心,陷入无助地痛苦选择冲突中。应用一种系统的跨学科方法重建和保持医生的共情和患者的积极心理,采用疾病状态、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四种心身整合观点,综合评估抑郁和慢性疼痛患者。设计综合诊疗方案评定的痛苦作用,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认识到这四个观点彼此不同,相互补充,全面阐释影响患者痛苦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多种原因。心身整合观点为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方法,提高了医生成功治疗慢性疼痛患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