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庄子对技术的见解,可发见于其关于知识的议论。在区分假知与真知时,庄子曾以技术为典型来说明后者。故讨论庄子①的技术观,须检讨庄子的知识论及认识论。  相似文献   
862.
刘丽伟 《美与时代》2013,(11):102-102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拓展而得到了不断的深入和细化。从网络管理的实际内容出发,介绍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和当前网络安全的三个层次,分析和探讨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863.
学习扬琴演奏,首先是需要学习正确的演奏方法,并加以感知、刻苦练习、日积月累与探索的一个过程。如何学习好弹奏扬琴,练习方法与基础技术训练很重要。但本文主要以扬琴演奏的基础技术训练的美学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本人多年的理论研究(学习)与教学舞台实践相结合,来说明基础技术训练的美学问题在扬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64.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心理治疗理论已迅速趋向折衷与整合。这个取向的想法是,应该把多种最好的治疗取向组合起来,以孕育出更完整的理论模式,并发展出更有效的技术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合成最佳的取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产生更好的观念架构。本文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技术为线索,试着综合了不同理论、不同流派之间分歧的不同要素,从而在不同的技术上合成最佳的取向。  相似文献   
865.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5):F0002-F0002
《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于2013年创刊(国内刊号CN10-1104/R,国际刊号ISSN 2095-5588,月刊),由民进中央主管,开明出版社和中央财经大学主办。本刊是一本应用心理学专业期刊,发表各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探讨经济、社会、管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真实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66.
先秦儒家运用工艺技术事例论证治国之道,肯定工匠技术活动的社会价值,提倡发展技术以满足国家的需要,强调技术活动遵循规范的重要性,主张技术产品以功利实用为上,反对"奇技淫巧"之作,这些思想认识和基本主张对于促进古代工匠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7.
未来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的主力——青少年能否适应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挑战与竞争,能否立足未来社会已成为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依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及相关的理论都表明,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术进而形成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关键。因为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对青少年身心健全发展以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8.
869.
在《资本论》及手稿、《哲学的贫困》等文本中,马克思认为机器是基于工具与使用者的、并能够通过组合和分工形成更大生产规模的整体化技术装置。而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其与传统的机器概念和理论产生了张力。一方面,人工智能对传统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超越;另一方面,它凭借人自身的机器化以及其在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并未脱离“机器”的概念范畴。马克思的机器理论和“一般智力”理论不仅能够对当下的人工智能现象进行审视,同样能够从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展望。马克思机器理论与人工智能的两相对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唯物史观与当下技术及社会的对照。  相似文献   
870.
王金柱 《哲学研究》2022,(3):105-114+126
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正在不断结构化现实生活。随着技术生活的全面展开,风险社会却逐日临近,隐私风险渐成其重要论题。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建构,日益形成对隐私的持续而全面的透视与控制,可能招致“透明社会”的产生,继而引发主体性危机。然而,随着隐私危机的不断蔓延及技术批判向度的缺失,一种无助文化正在滋生,进而引发生存危机。面向困境,反思无助文化,审视生存危机,需要在思想和行动层面积极准备,正视危机以化解风险。为此,不仅需要恢复批判向度,唤醒主体性,更要有保护隐私的社会主张和行动,努力开拓技术发展的民主化方案,通过制度力量对抗异化,进而使人在技术与隐私之间的张力及其微妙的平衡中实现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