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宣传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宗教理论战线担负宣传思想工作责任,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宗教工作的意识形态维度,高度重视宗教领域意识形态矛盾,结合宗教治理方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抓住无神论和有神论、中国化和去中国化两对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坚持宗教中国化大方向,把现实问题搞清楚,把思想道理讲明白,把理论政策宣传好。  相似文献   
302.
国际儒学论坛.2010: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4-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国际儒学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相似文献   
303.
樊佩佩 《学海》2023,(1):147-155
本文通过研究社区如何依托社会组织构建组织化的协商治理架构,探讨复杂治理场域中社区治理共同体协同联动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基层治理主体在破解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困境的同时,又屏蔽了多元主体的共识达成和参与动员的复杂性,只将协商议事作为一种协同配合的治理工具或策略性行为,局限了其治理效能和回应性的发挥。基层社会的权力转移需求与社区自治承接能力之间的不完全契合,使得协商议事在基层政府追求公共性与有效性的多维目标下产生非正式治理悖论。社区协商议事面对自主决策权匮乏带来的非对称性依附问题、选择性协商对居民诉求的回应性困境、有限协商参与的代表性偏颇等难题,不得不主动或被动诉诸正式治理规则对非正式治理规则的功能吸纳,也引致了公权力部门与协商机制在离散性张力下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304.
我国现行法没有对极端主义的法定解释,学理解释具有不稳定性,但可以通过分析构成要件为极端主义廓清轮廓。极端主义是否具备政治性、暴力性特征,学界尚存在认识分歧,但普遍认可极端主义具有排他性。尽管宗教动员是恐怖主义动员的主要方式,但极端主义如何诱发恐怖主义,需进行更多实证研究。对极端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治理是学界普遍认可的治理路径,治理理念差异与治理效果评估是当下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05.
刘鹏  郭戈英 《学海》2023,(3):42-50
2023年公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政府监管职能相关的机构进行了调整,尤其以金融监管最具典型性。本文基于监管型国家建设的维度,选择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为研究对象,借鉴适应性监管理论分析视角,并将其与中国监管改革的独特情境因素相结合,从整合性、权威性、抗干扰性和事权集中层面对此次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特征进行了归纳,并结合外部因素中的监管压力、市场结构,以及内部因素中的路径依赖、交易成本和资源优化等角度,来理解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适应性监管的治理逻辑,最后总结了中国监管型国家建设中的三大观察结论以及未来改革所需要平衡的三大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06.
《学海》2019,(4)
社会稳定风险定义为因各种原因和动机,一定数量人群采取多种行动危害社会秩序的可能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是该风险的实际爆发。社会稳定风险通常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需要从系统或整体演化论的视角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和系统演化理论,文章认为社会系统可以从意识形态系统、国家治理系统、经济运行系统三个耦合系统来把握,三个系统在强维生力和弱维生力状态下都会产生社会稳定风险。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稳定风险事件是由三个子系统出现强或弱维生力时造成系统不匹配而引发的。基于系统演化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需要厘清意识形态、提高有效治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以改善维生力水平,达到适度维生力状态,实现整体稳定。  相似文献   
307.
范爱侍 《天风》1995,(8):20-22
教会是蒙神选召,信奉耶稣基督为主的会众所组成的团体。就信仰而言,她是属灵团体,育她超然的地位;就国家法定地位而言,她是一个社会团体。这就要求她具备社团应有的条件。当前,中国教会正从自治、自养、自传过渡到治好、养好、传好。因此。  相似文献   
308.
孙弋帏  李强 《学海》2023,(4):157-166
根据城市社会学理论脉络的梳理和城市社区养老的实地调研,本研究提出“压缩老龄化”的概念,以期在时空压缩视角下透视城市养老问题。研究发现,在时间压缩下,我国需要同时面对传统、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并存的问题。在空间压缩下,我国需要同时面对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化与老龄化叠加、制度空间上的集体消费分化并挤压私人消费、生活空间上的家庭内部“重心下移、压力上移”等问题。这种时空高度压缩最终导致了城市养老的诸多问题,比如中低收入老人的结构比重偏高、家庭挤占老人自养的资源、养老治理失灵等。为了化解这些养老问题,政府应该将家庭而非个体作为治理的基本单位,并且根据社区类型、老人分化后的不同需求,建设多元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309.
宗教信仰状况归根到底是由人类对所依存资源的认知力、掌控力和自信力的水平和状态决定的。资源状况和认知力、掌控力及自信力互为因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种互动中成长的。互动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信仰和不同的信仰客体或信仰中心。而推动这一进程的,不仅是互动的实践,更是人类愈来愈强的具有或占有更多更好资源的欲望。因此,从资源优配,教育正心,乱象治理,综合发力四方面营建良好的无神论生态应是一个较好的较全面的选择。  相似文献   
310.
宗教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宗教观念自身来看,宗教在和平与冲突中的角色是矛盾的。具体说来,每种宗教都包含和平的因素,同时却又常常成为冲突的动力。然而,这一矛盾的角色却促成了宗教与全球治理的关键机制。这其中的核心在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建构,公民宗教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其具体的步骤包括:全球民主的机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宗教人权、宗教对话等。治理概念的引入标志着与孔汉思的全球伦理不同的路径以及理解当今宗教与全球秩序之间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