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国宗教》2014,(10):F0004-F0004
继2012年在德国、奥地利,2013年在美国之后,10月7日-14日,第三届(欧洲)少林文化节在英国举行。本届少林文化节包括全欧少林功夫考功大会、佛教与基督教宗教对话论坛等内容。  相似文献   
42.
《宋代临济禅的发展演变》是河北大学阎孟祥教授的新作。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临济禅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第二章北宋早期汾阳善昭的禅思想;第三章北宋中期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的禅思想;第四章北宋中后期达到高峰的宋代临济宗的文字禅;第五章南宋早期大慧宗杲的禅思想及临济宗的念佛禅;第六章宋代临济禅的社会文化思想。每章都以介绍禅思想为主,同时,对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作者早年曾从我研究佛学,读了他的书,感触颇深,故作评如下。  相似文献   
43.
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禅宗的代表、曹溪宗的创始人。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的佛教思想,取长补短,构筑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体系。在佛性论上,知讷提出“真心佛性”说,认为人人本具“真心”。在修行论上,知讷以禅教一元观为基础,大力提倡顿悟渐修。在境界论上,知讷认为众生当下明悟本具真心,便会达到一种空的、无差别的真心境界。知讷以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成为与元晓、义天等同居于韩国佛教殿堂之巅的高僧大觉,在韩国禅宗史、韩国佛教史乃至东亚佛教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4.
禅宗是心智科学,以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殊方式启迪人的本觉智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来是无挂碍的、不能以任何思维模式局限的,然而唯其如此,才更显出禅宗文化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中国水墨画意境的升华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结识印严法师,是在云南省大姚县妙峰山德云寺38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中。他一袭粗布纳衣,隐没于活动现场来住的车辆和人群中,让初识他的人无法将“画僧印严”与之联系起来。其后,在德云寺的很多白璧上,看到了印严法师做的画。那些“脱俗超然,纯任天趣”的画作让我在一瞬间想起了先前听闻的关于画僧印严的传说——  相似文献   
46.
常妙 《法音》2007,(1):53-53
本刊讯2006年12月28日上午,湖南省望城县洗心禅寺隆重举行落成庆典暨开光法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副会长明学长老、明生法师,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佛源长老,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法师,香港愿炯法师等海内外诸山长老、四众弟子、各界嘉宾数万人参加了落成庆典。庆典仪式在  相似文献   
47.
张明华 《法音》2007,(5):55-55
4月26日,湖北省武汉归元禅寺隆重举行隆印法师荣膺方丈升座庆典活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丁凤英、王少阶、周宜开、宋德福,武汉市人大副主任杨云彦、市政协副主席郑心穗,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及海内外诸山长老和数千名信众参加了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48.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9.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院长高士涛居士创作的百幅达摩禅画展于5月28日至6月5日在石家庄六度园展馆展出。  相似文献   
50.
李昌舒 《学海》2011,(4):143-148
南宗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具有生活禅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意在目前"、"触目菩提"和"快乐无忧"三个命题出发,论述生活禅的主要特点及其美学意蕴,着重探讨"境"这一范畴。中唐时期佛学之"境"进入美学范畴,其中原因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尝试从生活禅的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