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佛教文化》期刊(1992.1—2)中,载有张中行先生写的《禅的禅外说》一文,他举出禅外说禅的四点理由:一、有怎样想就怎样说的自由,没有在禅堂参禅的麻烦。(不求参究但要弄清开悟所得是怎么回事?)。二、禅,作为文化史的一种现象,记述事实,分析因果,评定是非,只能站在禅外。三、禅境迷离恍惚,难于理解,必须使常人清晰易解,容易接受。四、有关史料问题,去伪存真,应站在禅外。其中心思想,如他说:“说禅,我站在禅外,以科学常识为依据,解释、衡量看似难解的种种。”他如何以科学常识解释禅。  相似文献   
22.
在壮丽巍峨的日本镰仓圆觉寺开山堂内,至今还珍藏着一尊中国宋代高僧的木雕坐像,高110厘米,他的眼睛是用碧玉嵌成,显得目光炯炯,风貌如生,在坐椅的扶手上还刻着一只神态安祥的白色海鸥,它象征高僧来自邻邦,渡海到此。这位气宇非凡的高僧就是700余年前的中国宁波籍高僧祖元法师。  相似文献   
23.
陈星桥 《法音》2013,(5):25-28
2013年4月19日(纽约时间)晚上,美国纽约佛恩寺的一位法师一见面就告诉我,净慧长老圆寂了!我听过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马上上网一查,证实我十分景仰而熟悉的净慧长老于北京时间4月20日6时26分在湖北黄梅四祖寺安详示寂了,并得知4月25日将在黄梅四祖寺举行净  相似文献   
24.
净慧自赞     
《法音》2013,(5):21
  相似文献   
25.
和尚与禅师 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相似文献   
26.
竹禅是双桂堂第十代方丈,他在清末之际,以艺术的手法弘扬佛法,接引众生。本文从三个方面评述他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一、竹禅和尚生平事迹。二、竹禅和尚的艺术成就:(一)古琴艺术的成就,(二)绘画艺术成就,(三)书法篆、刻等方面成就。基于佛教艺术介绍竹禅的作品及贡献。三、从佛教修持方面对竹禅艺术行为的肯定,启示出佛教艺术在弘扬佛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7.
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一代新风,禅宗大兴于世,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以至于后来涌现出了大量的禅画作品。中国绘画三千年源远流长,其中不泛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在中国第一部美术通史——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出现了有关道释画的记载。  相似文献   
28.
本文认为牟宗三通过对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的简别而作出的禅教配合和禅教一致的诠定,特别是以惠能禅与天台宗的配合代替宗密之神会禅与华严宗的配合作为最高层次的禅教融合的结论性认识,是以禅教的义理分析和判释为基础的.牟宗三对禅教义理所作的分析与判释,是哲学的分析与判释.他通过禅教哲学的内在关联和理论的一致性来说明禅教一致.其禅教一致论的实质是哲学的摄禅归教.  相似文献   
29.
2010年11月22日至23日,"首届圆悟克勤暨‘禅茶一味’国际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美国、日本、韩国佛教界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参会学者有杨曾文、兰吉富、龙晦、祁和晖、陈兵、龙显昭、麻天祥、冯学成、王荣国、王仲尧、谢元鲁、徐湘霖、金易明、段玉明、刘学文、黄  相似文献   
30.
法演禅师是中兴临济宗的一代大德,其禅风的最大特点是以临济、赵州等古德为格则,唯以本分事接人,从不不打葛藤、绕弯子,令学人在倍感自然亲切、简洁径截、干净利落的同时得到启发和受用。而他提持这种禅风的前提,则是他本人抵死参究公案的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皮栲栳禅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