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1.
《圆觉经》学理性的修行体系影响深远,其论证方式及特点为禅宗所继承,是禅宗极富辩证色彩思想的一种理论源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由于佛陀多罗生平事迹不详,佛教中人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怀疑,但大多认为其符合佛教义理。《圆觉经》记载了佛与文殊、普贤、普眼等诸菩萨论说如来圆觉的妙理与修行方式,符合华严宗宗旨,被视为华严宗经典。而自唐代圭峰宗密大力宣扬之后,在禅门中亦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212.
乔戈 《现代哲学》2023,(1):28-3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包含了对黑格尔理性宗教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祛魅”观念的双重反思。针对黑格尔的理性宗教方案,马克思认为其架通无限与有限的“中介”无法克服两个世界的割裂,反而导致了“泛神论”在世俗领域的“复魅”。此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属于当代学者泰勒所刻画的“化减论证”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延伸。然而,马克思主张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并非相互重叠的同一过程,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引申,对资本主义及其拜物教批判尚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宗教批判意义上的“复魅”批判。“复魅”批判实质上作为“祛魅主义”的逻辑延伸,并不足以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物象化”关系所映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蕴含了对启蒙理性及其批判限度在不同层次的反思:既反思了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分别在启蒙逻辑中的运用,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澄清了18世纪启蒙方法论在批判现代“复魅形式”时的缺失。  相似文献   
213.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TP)是个体分类、组织、管理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心理时间框架。在当今快节奏和高竞争性的社会中,寻求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优化个体社会适应、提升幸福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概念取向模糊、测量方法局限等,现有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为繁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宏观角度上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现存研究的梳理,从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入手,整合形成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双通道理论模型,包含时间转换取向与总体健康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路径,以及潜在的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应区分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并分别进行拓展研究,着重发展时间转换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测量手段,深化中国文化背景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  相似文献   
214.
李红  陈康 《现代哲学》2023,(4):94-100
理由主观主义者认为,实践理由依赖欲望;而理由客观主义者主张,实践理由取决于价值。近来,德里克·帕菲特用来反驳理由主观主义的极度痛苦论证引发不少讨论。这一论证旨在表明,理由主观主义蕴含了不合情理的后果,即人们没有理由想要避免极度痛苦。帕菲特相信,极度痛苦论证决定性地反驳了理由主观主义,从而有力支持了理由客观主义。本文表明,鉴于帕菲特把痛苦这类感觉的好坏归因于人们的享乐式好恶,即使极度痛苦论证成功地反驳了理由主观主义,它也并不由此支持他的理由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215.
官兵由于心理失衡造成的心理疾病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提高的主要障碍,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试通过分析心理失衡及其成因,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调节官兵心理平衡的客观必然性,并探求相应的对策:建立咨询机构、合理“宣泄”、纠正认识偏差、结合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216.
马欣欣 《世界哲学》2017,(2):102-109
本文意在为索引词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辩护,即量化词词组在句法结构中存在隐藏变量。目前对该观点的批评有:(1)句法规则不足以解释量化词的域限制;(2)隐藏索引词与真正的索引词存在区别;(3)约束论证会导致隐藏索引词的膨胀。本文指出,隐藏索引词与指示词在索引性上具有相同的特征,而仅在句法地位上存在区别。看似与句法相矛盾的规则能够通过对概念的清晰化得到纯句法的解释。用隐藏的可变参数函数取代隐藏索引词,能够在约束关系增加时维护句法结构的稳定。因此,量化词的域限制能够应对现有的批评,仍被视为一条句法规则。  相似文献   
217.
218.
当今社会,人的一生就是适应社会的一生。而如今的社会,又是高效率、快节奏、充满竞争与挑战、“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的社会。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的和社会的都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那么,该采取哪些措施呢?我们认为,以下十种措施,将会帮助你更好地保持心理的平衡,以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  相似文献   
219.
《学海》2016,(4):184-188
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同时面临着现代、后现代交织并存的时代境遇。在为中国式的"后现代大学"探寻应对后现代挑战的路径进程中,郭秉文因其中国语境下的教育平衡思想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内在契合而具有启示意义。本文基于当代高校面临的后现代问题挑战,通过后现代视角观照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平衡思想,进而为消解当代高校的诸多后现代困境提供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220.
陀螺 一次,我跟父亲谈到“奇迹”这个词时,父亲说,根据平衡原理,陀螺在静止的状态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但如果陀螺要立起来,打破这个平衡原理,创造令人惊叹的奇迹,那是要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