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次央 《法音》2012,(2):59-61
佛教诞生于距今2500多年前的印度,后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其中,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系经典,称南传佛教;流传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汉语系经典,称北传佛教;流传于中国西藏等藏族地区、蒙古族地区,以及不丹、蒙古、印度北部  相似文献   
182.
新疆行散记     
文永生 《天风》1995,(7):36-38
“新疆,新疆,一块美丽的园地。有无数花木待栽,有无数园野待辟;主有应许,凡你脚踏之地,都为产业赐你……”这是新疆教会的创办人李开焕牧师所写一首圣诗的一部分。有多少忠心爱主的仆人离开家乡,来到了这片土地。主为他们成就了应许,他们像新疆无数勤劳的垦民一样,把一片片荒漠地变成了绿州,基督的福音在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相似文献   
183.
感悟瑜伽     
瑜伽在我心里是一门富有哲理的艺术——一门可触及灵魂与肢体的艺术,同时还可归入医学健身范畴。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瑜伽作为生活中的减压方式,开始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接近瑜伽、学习瑜伽。我作为一名佛教信仰者,瑜伽已成为我的日常修行方式之一。瑜伽中的冥想,即是禅  相似文献   
184.
袁宏禹 《法音》2020,(1):8-14
法相唯识学,源于4世纪左右印度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瑜伽行派。南北朝时期,唯识学传入中土并形成了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唐代玄奘以护法系唯识学为中心开创了唯识宗。然而传承不久,因为印度纯粹唯识学高度的思辨性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等诸多因素,唯识宗很快就衰微了。会昌法难中,唯识学典籍多有散佚:因论疏失传、法脉中断,宋以后提倡法相唯识渐少。  相似文献   
185.
福柯《主体的诠释学》不断提及爱比克泰德,并试图通过“看护自己”(epimeleia heautou)与“认识你自己”(gnōthi seauton)的关系,描述古希腊哲学向基督教观念的转换以及“主体的现代模式”之生成。而爱比克泰德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思想的起始,利玛窦的《二十五言》便是编译其《道德手册》。利玛窦撰写《天主实义》是“引用中国经典来说服士大夫”,《二十五言》则似乎要借助爱比克泰德勾连中西之间的教化传统。然而如果以利玛窦和福柯对爱比克泰德的读解互为参照,并虑及利玛窦《交友论》和《二十五言》的编译由来及其与王学弟子的交往,那么,“知行关系”究竟是落实于道德践履、还是通过“行”而重构一种理解结构?其中的意义或许在“语内”和“语际”的比较中更为清晰,并当在“相互批判”中得到“双向阐明”。  相似文献   
186.
演觉 《中国宗教》2023,(7):14-15
<正>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同志出席并讲话。研讨会对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7.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泉 《法音》2012,(1):6-12
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能引导归入究竟佛法的世俗资生产业。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方便品〉)五浊恶世,具有五种恶劣生存状态的时代。在佛教的宇宙观里,指减劫时所起的五种污浊[1]。在  相似文献   
188.
学诚 《法音》2012,(2):29-36
在成佛之道上,剃度出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法身慧命的真正开端。出家与在家是不同的,释迦牟尼佛乃至三世诸佛皆以出家相示现成佛,这证明出家是我们修学佛道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菩萨本生鬘论》说:"出家之利,  相似文献   
189.
行策禅师是清初净土宗代表性人物,其净土思想带有鲜明的融合色彩和实践倾向,前者主要表现为禅台解净及儒佛会通,后者重点体现在净土三资粮观方面。以袾宏、智旭为参照,行策的禅净调和论出现了某种“洄流”现象。行策净土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依托莲社,精进佛七”理念,该理念反映出清初净土宗的宗派意识有进一步增强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0.
本文以敦煌遗书地论学派文献为中心,剖析与梳理了地论师用隐显、体用、因果等模式,将佛性论从修道论视野诠释成时间序列的存在论意义。《金刚仙论》是依隐显观念阐释佛性的"当常""现常",地论师将"当常""现常"转化为时间序列上的"当有""现有"。同时,地论师将《金刚仙论》里法身与报身的"本有"和"始有"以诠释佛性,从而出现佛性的"本有"和"始有"。但是,《金刚仙论》的佛性"当常"为本有、"现常"为始有;而经过地论师的阐释,至隋唐时期,逐渐演变成"当常"为始有、"现常"为本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