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本刊讯近一个多月来,各地佛教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汉传佛教讲经交流活动,形势喜人。现根据有关佛教媒体和本刊的资讯汇编如下。陕西省7月10日,以陕西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刘进业为团长的陕西省汉传佛教巡讲团一行7人在凤翔县灵山净慧寺举办了讲经交流会。巡讲团3位法师进行了演讲,并与听经法师和居士进行了互动  相似文献   
12.
香港地区回归祖国25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于6月30日及7月1日亲临香江,出席回归庆典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习主席及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怀和支持,我们倍感温暖。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强调“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为香港地区未来指明道路,令香港地区市民对“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充满了信心。中西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互相尊重和谐共处,是香港地区特色,也是香港地区社会发展优势。宗教信仰自由在回归25年来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各大宗教在“一国两制”下健康稳定地发展。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令香港地区宗教界为之振奋,期望能继续发挥宗教界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海峡两岸佛教界,赵朴老与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最为接近。他们都不是太虚大师的亲传弟子,但都直接继承了太虚的人间佛教理论。他们都以真常唯心论作为人间佛教理念的思想基础,这点与印顺法师不同。他们都有思想、有实践,使人间佛教的光辉实实在在地照耀着海峡两岸。继承前人大业,解答实践中出现的疑难,推进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是后人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14.
皇侃立足于传统儒学"用气为性"的思想,有效地将仁的本质、工夫、效用相贯通,即从人性的共性出发,认为仁为人性中生而即有的品性,但由于每个人所禀之气存在厚薄之分,不同的人其仁性也存在差别,并在彰显时自然表现为"恻隐济物"、"恩爱"等利他行为,此即"行仁"。基于仁性的个体差异,展现于现实生活中的仁功也存在圣王、圣师、君子之别。皇侃仁论彰显了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摆脱玄学束缚,向传统气性论回归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09,(3)
发愿与发誓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年男女互订终身,男孩说非她不娶,女孩说非君不嫁,这是山盟海誓,可以说发誓,也可以说许愿。有时,誓、愿两字也会连在一起用,称为"誓愿",像是在中国隋  相似文献   
16.
周海门的良知观,从阳明而来又异于阳明,突出表现在:其一,无物而物在。将"无物"之说与《中庸》相联,良知之体被清晰地归合为"无"之深微本质,良知能量在对"无"的界说中得到进一步激发。其二,手持足行是道。在良知之体的观照下,良知之用从顾及整体规模细化为注重当下行为的道德呈现,并被赋予与良知同等的道德层级,良知"彻上彻下之道"得以贯彻。其三,自我现成。自我与良知糅合为一,现实自我以更为张扬的方式取得了与良知同等的至上性和圆满性,良知主体因自我呈发的力量被极力振拔。这种良知观,与海门对良知本体地位的一再强调有关,它在思想定位、核心构成和作用流行等方面,与阳明之学的基本方向相符,我们仍可将之视为阳明之学在晚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贵华 《法音》2004,(10):5-16
一、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形成如来藏思想可以追源于印度原始佛教的“心解脱”思想。在原始佛教中,解脱是中心论题。而解脱的关键在于断除贪瞋痴之烦恼。由于心与烦恼紧密相关,认为断除烦恼应从心上着眼。结果,自然将解脱问题与心联系起来。在《阿含经》中成立最早的《杂阿含经》  相似文献   
18.
太虚大师抗战时期长住重庆,秉持大乘佛法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因应时机倡导"今菩萨行",后发展成更完备的菩萨学处体系.以汉藏教理院学僧和慈云寺僧侣救护队为代表,重庆佛教界积极响应投身于救国,特别后者为救护难民作出了相当贡献.不仅如此,太虚大师这一思想对现今重庆乃至中国佛教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于地表斜坡的知觉是非常不准确的,通常表现为对坡度估计过高。但是,研究发现,在以行为的方式对坡度进行模拟时,所模拟的坡度值却与实际坡度基本一致。这种面对同一视觉线索出现的视知觉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即为坡度知觉中的“知觉-行为分离”。本文回顾了影响坡度知觉的各种因素,涉及视觉线索、认知判断、感觉通道、生理状态以及报告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坡度知觉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儒家伦理是腐败的文化根源。本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驳难。首先,在述旨部分,就这种观点所涉及的儒家经典中的三章(《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章、《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章和《孟子·万章上》象日以杀舜为事章),本文陈述了历代注解中最值得重视的看法,以此作为分析相关问题的根据。其次,在析理部分,就持论者对这三章的过度诠释,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应当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而非从义务论的角度去理解儒家思想,质言之,这三章都应当从行乎中道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从抽象原则的角度去理解。最后,就持论者持论的不同层次,本文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圣人腐败论、伦理原则腐败论和文化心理腐败论是持论者持论的三个不同层次。前两个层次的漏洞比较明显,因此反驳也比较容易。比较特别的是第三个层次。通过对文化心理腐败论的仔细分析,本文指出,认为儒家伦理是腐败的文化根源的看法实际上以大公无私的观念为基础的,这可能是持论者自己没有意识到也不愿意承认的一点。相比之下,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公不废私的思想则是一种更为平实、更值得欲求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