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一、"一带一路"与伊斯兰教有不解之缘 "一带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类型国家,以及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国诞生于此,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也发源于此并流传至世界各个角落。"一带一路"以经贸合作带动人文交流,以人文交流促进经贸合作,必将在各民族、宗教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82.
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信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研究均认为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信任是一种差序格局的模式。本文将人际信任具体区分为亲缘信任、熟人信任和外人信任,指出信任水平从亲缘、熟人到外人依次降低,并且宗教信仰对不同的人际信任类型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2007年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无论哪一种宗教信仰归属都不会显著增强亲缘信任和熟人信任的水平,比如佛教徒、道教徒的亲缘信任、熟人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无信仰者;但是宗教信仰可以显著增强普遍的外人信任,比如佛、道教和基督宗教都能显著提高外人信任;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和宗教活动参与频率也能够提高信任水平。另外,基督宗教比佛、道教具有更高的教内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283.
284.
《学海》2016,(1):76-81
作者基于对我国"十三五"和中长期人口格局变化的判断,提出需要重新调整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相关政策改革。作者提出需要将生育政策改革、开发人力资本红利、推进户籍改革和实现迁移流动人口市民化、积极开展行动应对老龄化,及强化家庭的发展能力构造成为面向未来的新人口发展战略五个支柱。作者深化讨论人口转变和人口红利的关系,提出应充分挖掘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新人口红利",推进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285.
2005年,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的《蓝海战略》一书,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合著的。"蓝海战略"是针对传统的"红海战略"  相似文献   
286.
《中国宗教》2023,(7):5-5
新华社长春7月17日电7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在吉林延边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统战工作特别是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切实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287.
288.
姜守明 《学海》2008,(3):206-208
战后以来,国际关系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中美关系史研究更是学者们的兴趣所在.在中美关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问题上,中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诸如"友好论"、"敌对论"、"钟摆论"等,都有一定的道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其实中美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双边关系,因而无法用"友好"、"敌对"、"钟摆"等词汇加以概括.可以说,20世纪的中美关系起步艰难而过程曲折,两国走向友好交往的历程极其艰辛,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冷战年代美国所采取的对华遏制战略.  相似文献   
289.
<正>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且影响重大的问题。从世界视角考察宗教问题,提炼其中的共性特征,有助于我们认清面临的形势,明确自身的优势,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和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290.
《学海》2017,(6)
当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国家间信任的问题。一般来说,国家间互信有三个主要维度:理性选择维度、情感心理维度和文化认同维度,其中的情感心理维度是其中一种深度模式。目前,各国主要强调的是"战略互信",也就是理性选择基础上的关于战略利益方面的互信。但是,国际政治中无政府状态下的战略利益维系的互信并不稳定,国家间更需要发展出一种更深程度的信任,即情感性信任。信任理论认为信任固然有利益的理性计算,也受到行为者情感状态和关系的影响。国际政治中主要理论虽然强调行为体的理性假设,也认为情感心理是一种主要的研究路径。信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情感因素研究,构成了国家间情感性信任的理论基础。决策者和公众的情感状态都影响国家间情感性信任的形成与维持。中美缓和中双方情感增进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情感性信任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这种情感性信任会成为两国长期稳定、友好关系的基石,为当今的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提供了积极的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