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Hou,de la Torre和Nandakumar(2014)提出可以使用Wald统计量检验DIF,但其结果的一类错误率存在过度膨胀的问题。本研究中提出了一个使用观察信息矩阵进行计算的改进后的Wald统计量。结果表明:(1)使用观察信息矩阵计算的这一改进后的Wald统计量在DIF检验中具有良好的一类错误控制率,尤其是在项目具有较高区分能力的时候,解决了以往研究中一类错误率过度膨胀的问题。(2)随着样本量的增加以及DIF量的增大,使用观察信息矩阵计算Wald统计量的统计检验力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112.
本文以探寻苏洵的文化信仰世界为例,认为他既不同于儒者先贤思孟学派着重关注内在道德之心性论,又不同于苏秦张仪讲机智权谋的纵横之术,其所具有的历史理性精神是北宋初期新儒者气象的典范。文中笔者将苏洵的文化信仰世界理解为三个部分的建构,即以因史修经为现实基础,经史互资为思想资源,理势相推为运思理路,其所蕴含的重要学术史价值在于,此学术路径是长期以来为学术界忽略的宋初三苏蜀学的思想发凡,而"蜀学"应当是北宋儒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宗教》2016,(4):2
<正>3月28日至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在新疆参加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并进行调研。孙春兰在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看望了爱国宗教界人士,充分肯定了新疆宗教界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作出的重要贡献,希望他们继承  相似文献   
114.
<正>河南宗教历史悠久,是宗教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回顾15年来的宗教工作历程,在国家宗教局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宗教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坚持依法管理与服务引导并重,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宗教事务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取得了新进步,团结和谐在宗教领域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15.
“亲亲相隐”是一桩饱受争议的道德公案,实证考察其中的道德认知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的道德结构。研究1直接验证了道德决策中“亲亲相隐”现象的存在,研究2进一步考察了道德判断与决策的差序效应及个体社会价值取向的调节作用,研究3探究了道德义务感的中介作用。整个研究表明,“亲亲相隐”根植于中国人“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的道德认知中,不同社会关系下所感知到的人际道德义务差异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6.
北齐的戒杀断肉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延锋 《佛教文化》2007,(6):121-122
素食是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佛教的独具特色,是佛教徒慈及物命、悲心济世的体现。后世一般都认为中国僧人的断肉食素之风始于梁武帝,这是不无道理的。按印度原意,“斋”在佛教中是过午不食的意思,就是时过正午之后就不再进食。如果时过正午仍然进食,就叫做“非时食”。现在把过午不食叫“持午”。  相似文献   
117.
以明朝以来流传最广的宗宝本《六祖坛经》为蓝本,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师所云"止恶行善"与佛教持戒、功德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六祖坛经》般若观照下的"止恶行善",即是持戒。学人若不能做到"心平",则应"以戒为师";而只有在般若观照下"三轮体空"无执的布施行善,才能是功德,否则不可将福德变为功德。  相似文献   
118.
论亲亲相隐与刑事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士果 《管子学刊》2007,(1):81-83,89
如何协调亲情与法律的关系,减少二者的冲突,使它们能够更加有效的共同维护社会和谐,这是不同的制度文明一直在探寻的问题。亲亲相隐特有的情法结合功能在化解情法冲突方面提供了合理的可资借鉴内容,对于完善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论述亲亲相隐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亲亲相隐的法律价值与社会价值,提出应当批判的继承亲亲相隐的观点,并对完善我国刑事法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9.
一、《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与作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是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经文包括五篇,最具史料价值的是《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三篇。该经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关于该经的时代,学者意见不一。概言之,胡适、大渊忍尔、饶宗颐、柳存仁等先生主曹魏说①;张松辉、吴相武先生近年撰文重申此说②;汤用彤、唐长孺两先生主十六国元魏说③;杨联皗先生初主元魏说,后同意曹魏说④;小林正美先生认为出于宋末⑤。唐长孺先生提出的“秦人”问题,是考订《天师教戒科经》时代的重要线索。《大道家令戒》叙化…  相似文献   
120.
唐思鹏 《法音》2003,(5):11-16
三、超诸寻思是胜义谛上面说过,胜义谛相是离言语的不二相,若欲实证胜义谛者,也就无法用言语概念来推比寻思拟议而证了。所以《解深密经》中佛陀说:胜义谛是诸圣者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而诸凡夫依于寻思,对胜义谛一者辗转所证,二者有相所行,三者行于言说,四者有诸表示,五者起诸诤论。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境相。1、胜义谛是内自所证非展转所证胜义谛相是诸圣者内自所证的境界,所谓内自所证者:唯识常言:众生各一宇宙,各一满分世界。何谓满分世界?《成唯识论》卷七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