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3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谢炳国 《天风》2021,(3):60-60
用外国品牌的手机就是不爱国?这样的说法有些偏激,也不值一驳.手机的问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交流,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科技的发展.手机只不过是一个消费品而已,用什么样的手机,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经济条件和自主选择,这跟爱不爱国没有任何关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东西都已经互联.中国人可以用外国的产品,外国人也可以用中国人生产的产...  相似文献   
232.
尚静 《现代哲学》2020,(3):89-96
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德格尔相关文本的梳理,说明在海氏哲学中谈论身体问题的可能性,并通过与胡塞尔、亨利等哲学家的对比以及对弗兰克等学者的回应来论证:一方面,此在的情绪是一种具身性的情感,在"现身情态"中现出的"自身"是此在情感性的身体;另一方面,此在的现出自身也是世界的展开。此在的身体不是广延的躯体,也不是单纯的动物机体,而是此在生存的边界,其一方面将此在限定为是属我的,另一方面又与非我处在一种交互运动中,使此在能够得以通达世界。本文与其说是一种对海德格尔的解读,不如说是经由海德格尔的启发进而探究身体的"实事"本身:身体是情绪与领会,存在与存在者、本真与非本真状态、自身与世界的交界之处。  相似文献   
233.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8,(3):713-719
最简群体范式作为研究群际关系的有效工具,受到社会心理学家广泛重视。除经典任务程序、随机分配程序外,新近发展出想象程序、记忆程序、自我卷入、计算机模拟群体互动模式等分类操作。最简群体范式具有随机性、完全匿名性和无关自我功利性等特点,可以从群体推断自我、自我推断群体及社会认同整合三个视角解释其心理机制。目前,最简群体范式在社会认知加工、社会心理偏好、社会互动行为及神经生理反应等领域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34.
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贝怕足”。清代石天基《长生秘诀》中也说,“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盛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235.
燕燕 《现代哲学》2012,(3):84-91
梅洛-庞蒂后期以早期"我能"的身体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肉身的概念。"我能"的身体使身体与外在空间构成了一个实践体系,把世界的结构同化为身体内含的实存结构,使世界成为具身的存在。身体之所以能够包含世界,是因为身体与世界是同质的,都是由"肉身"做成。梅洛-庞蒂以一体的肉身意欲解释此之在如何而在。然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存在论的肉身哲学却无法回答在此之在如何而在,以及由肉身何以可以说明"我"之"世界之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36.
永不消极     
在一条昏暗偏僻的乡间小道上,一个推销员的汽车爆胎了。他想换上备用轮胎,但发现没带千斤顶。看见不远的一家农舍有灯光,他大喜,向农舍走去。但很快,他就思绪翻滚:"如果人家不开门……","如果他们没有千斤顶……","即使这个家伙有千斤顶,但他不借给我,又怎么办?"他越想越不安。农民打开门时,这个推销员竟直接给了他一拳,吼道:"把你那破千斤顶收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哈哈大笑,因为它嘲笑了典型的"自  相似文献   
237.
本文以叶渭渠1981年、1996年、2006年和2010年这四个《雪国》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汉语“了”的体态功能为例,对叶渭渠的四个《雪国》译本中的误译译文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汉语“了”与日语ヤスぺクト的对应规则。得出了以下结论:动态谓语的过去式,表示动作的完成,与“了1”对应。瞬间动词后续「へティル」,表示动作发生后的状态,与“了”不对应。持续动词后续「てぃぁ」,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汉语“着”对应。「V-てしまぅ」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根据上下文语境,如果并非强调动作的完成,而是强调整件事的完成时,与“了、”对应。  相似文献   
238.
本文的总主题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的未来可能性。今日审美反思的若干尚处于萌芽的类型在未来的关键发展,对于美学自身在明日可能的发展新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有关相当新的审美反思可能给美学带来的未来可能性,而新的审美反思的产生与美学和伦理学传统组合的仍成问题的关系不无关联。这一目标与其说是对这些成问题的关系的标准理解进行批评,不如说是进行补充。本文的立足点主要是美学的而非伦理学的。笔者在这里的建议是,美学的某些新方向可以看做产生于我将称做的"再语境化",对于这种特殊的审美反思,我们不仅要从今日狭隘的学术角度去理解,也要从明日广阔的全球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239.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40.
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牛羊贸易货栈经理左庆全,被全县回族人民视之为手足兄弟。 左庆全这位年近六十岁的汉族人,以他多年的牛羊贸易生涯同回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自1980年担任货栈经理以来,每年拿出自己工资收入的一部分帮助回族兄弟发展养牛,并向全县各清真寺施散“包帖”,今年他又从自己的腰包里拿出3000多元现款,为13所清真寺送煤40多吨,解决了各寺用煤不足的困难。全县穆斯林无不为之感动。他们高兴地说:“左经理对我们的这份情谊永世不能忘记!” 与此同时,县个体协会的领导人也伸出热情之手给予大力帮助,他们无代价的提供人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