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李凤龙 《天风》2009,(7):59-59
刚才还是童年的梦境,转瞬已是年过半百的老翁;怎么就历尽了苦涩艰辛?因为我是父亲! 在那贫穷艰难的年代里,带着两角钱领孩子们去赶会;忍住辛酸与他们一同开心,因为我是父亲!  相似文献   
112.
徐春林 《天风》1994,(2):52-53
踏着夕阳,漫步在田间的小路上,看到两边是一片片黄澄澄的稻田,这些秋稻告诉我,又是快到秋收的时候了。一阵阵微风吹来,这些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来摆去,显出成熟的风姿,它们好像在自豪地说:“看!我已长大成熟了,我又让主人有好收成了。” 看到这情景,我的心受到很大的感触,我想。  相似文献   
113.
作光作盐     
役夫 《天风》1994,(8):2-3
一、盐的价值和功用 盐,是我们天天都离不了的,我们每天都要用它,因为我们的生命需要它。生命既需要盐,那么,盐就一定具有某种特殊的价值。盐的价值在哪里呢?盐有“味”。如果我们再深究一层——“味”又是什么呢?“味”  相似文献   
114.
做你自己     
孟艳玲 《天风》1994,(12):42-42
刚进神学院学习时,常常羡慕别人的恩赐和才干,祷告时我常常问神:“既然呼召我,为什么不赐给我各方面的恩赐?”有一次与老牧师交通谈到自己的想法,然而这位老牧师对我说:“不要去羡慕别人的恩赐,也不要想方设法去做别人,神要你做自己,在神要你做的事上尽忠就是了。”这话给了我亮光,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115.
黄锋  正斋 《佛教文化》1994,(1):27-29
11月5日,李雪健先生从新摄影片《棺材铺》的录音棚里抽出身来,为“佛教文化景点发展现状研讨会”的召开奔走,约请有关领导出席聆听表态。他人诚心也诚,所以,所到之处,都是热情的笑脸在迎接。看到他丝毫不为自己打算,一心只给别人帮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焦裕禄、宋大成……。抓住吃饭前的几分钟,我在一辆北京切诺基吉普车里采访了李雪健。  相似文献   
116.
汪子祺 《天风》1994,(4):33-34
曾经,我是那样地轻视金钱,认为世上有比它更重要的东西。金钱能买床褥,但不能买睡眠;能买书籍,却不能买头脑;能买食物,却不能买胃口;能买化妆品,却不能买美;能买补品,却不能买健康;能买楼房,不能买家;能买精品,不能买教养;能买娱乐,不能买幸福;能买庙宇教堂。  相似文献   
117.
本文试图以先秦“天命”观、老子的“道”、道教天命思想及其政治作用、承负因袭的客体说、“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说等观念为主,对早期道教天命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8.
穆哈兰第二讲赞美安拉,他使我们因此吉祥之月而殊荣,他向我们阐明蕴于此月的吉利与喜庆,他责成我们在此月顺从、慈善,他要我们在此月加倍多做懿行善功。我赞美安垃清净玄高,他确曾施慈、怜悯于我等。我作证:万物非主,惟有安拉,他真乃独一,绝无伙伴。此证言将成为我们在天园中的名珍瑰宝。我作证:我们的领袖和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奴仆和使者。  相似文献   
119.
通常认为第一人称视角假设会导致我无法认识或知觉到他人的心灵,如何解释两主体之间的关联就成了问题。萨特认为不能将他人问题等同于对他人心灵的知觉问题,而是应在与世界和与我的关系中来定义他人。通过分析遭遇他人的日常经验,萨特阐明了我与他人在意识层面上的根本关联,即"我的为他存在"。  相似文献   
120.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寺院住持就请苏东坡到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东坡就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新题了了元的一首诗。其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