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4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印度哲学家们对"我"(ātman)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有两千多年的争论,相关观点和论证思路可为当下哲学中自我议题的开展提供思想资源.婆罗门教哲学家持"有我说",并提出"诸行所依说"、"主体统合说"、"自知证明说"等来论证"我"的存在.其中,"诸行所依说"主张欲望、记忆等精神现象是"我"存在的表相,因为它们跨时间而发生,要求...  相似文献   
82.
我曾经一度喜爱剪报,将优美的文章和图片剪下来放进剪贴本,整整集了儿大本。有一天偶然翻开,见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是一位较好的文友的文章。心里激动,原来我8年前就剪了她的文章保存,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  相似文献   
83.
平庸之恶是阿伦特在反思纳粹暴行时提出的现代恶的一种新形态。阿伦特将平庸之恶的出现归因于社会大众普遍陷入无思状态而造成的集体道德崩溃与沦丧。然而,从伦理行为的思与行的辩证关系看,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分析虽然直击要害,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她主要是从“知”或“思”的层面来分析纳粹之恶,而没有从伦理之“行”的维度进行分析。针对以艾希曼为代表的纳粹之恶,仅仅从无思的层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无思的道德反思难以解释纳粹德国的制度之恶以及恶之代理人(艾希曼)的伦理责任,也不能探索与剖析奥斯维辛事件的真正面目,这也是阿伦特在提出平庸之恶后招致众多批评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阿伦特的平庸之恶虽然触及了纳粹制度之恶的无思的普遍性维度,但却极易遮盖道德个体行为的责任与行动,从而将道德之恶这一复杂问题简单化和平面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阿伦特对纳粹之恶的伦理反思更接近康德主义的普遍性之思,而远离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伦理主体的责任与行动。后现代主义伦理学家赫勒和鲍曼将平庸之恶追溯至个体的道德行为及其责任的哲学反思则弥补了阿伦特无思的平庸之恶的思维缺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推进当代伦理学有关恶的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84.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未来,你是谁?"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有两个子命题:第一个是"未来,你想要自己是谁?"第二个子命题是"未来,你可以是谁?"我l7岁时,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土木科系。就读土木科系以后,我碰到了我的音乐老师,她提供了一个"未来,我可以是谁?"的第二个选项,我接受了她的训练。两年之后,我发现,我开始有一个"未来,我想是谁?"的想法萌芽了。那个时候,学校有一位风云人物叫李骥。有一天,在李骥的乐团练习时,我刚好从外头经过,发现这个乐团鼓手好、贝斯好、吉他好,但是如果能够加进一个  相似文献   
85.
陈丰盛 《天风》2015,(2):43
<正>"因着身边的人都恋爱,心里痒痒怎么办?"当这个问题一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就开始想象着,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让我们"心里痒痒"。比如,看到新款手机上市、超市门口大幅吸引人眼球的广告,或者网络页面上出现的性感图片等。"心里痒痒"的感觉随时出现,若是"跟着感觉走",我们很容易在茫茫资讯中"阵亡"。"身边的人都恋爱……怎么办?"可能问这个问题的人群范围  相似文献   
86.
本抓住汉字的构形特点和致思功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讨论了若干反映血缘观念、社会观念变迁、性别歧视的女部汉字。  相似文献   
87.
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中规定"我"就是"我思",意指一个纯思维的实体,并以之作为其哲学理论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对于该命题的含义和是非,哲学史上存在着复杂的争议。本文采取语用调查的方法,对笛卡尔在其著作中使用"我"这个词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梳理,得到如下基本看法:在笛卡尔的著作文本中有两个"我",一个用作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笛卡尔本人,在叙事中实际发挥着指代行为主体的作用,为实践之"我",另一个被动接受笛卡尔的思辨规定,表示实体性的我思,为理论之"我";前者可以用"笛卡尔"这个普通专名来替换,或跟该专名合并使用,后者则不能这样;前者的使用一向清楚明白,后者的含义则始终令人费解。因此,如果哲学真要找寻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起点,实践之"我"肯定优于理论之"我"。  相似文献   
88.
王静斋是中国伊斯兰教近代著名大阿訇之一,也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他以刻苦潜修,博学多才、严肃认真、信仰虔诚、刚直不阿等高尚品德为人们所称道,从而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和景仰。静斋阿訇和我家可谓世交,从我祖父、我父亲直到我自己。  相似文献   
89.
马坚教授归真已十周年,他那认真治学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听说中国穆斯林中有一位曾经留学埃及的学者马坚先生,从我心底里萌生了向马先生学习的志愿。  相似文献   
90.
编辑先生:你们好!我是一位回族女青年,由于家庭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以及求得我回回民族的延续,我一直想找到一位同民族的人结为生活伴侣。只是至今未得如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