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现象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顺福 《现代哲学》2007,45(4):80-86
物、现象是主体运用自己的先验感知模式整理纯粹本体的结果。它具有现实确定性、质量性、合理性、时间性、空间性、生灭性、特殊性、有用、有利等属性。拥有这些属性的现象是人类知识的对象。现象是相对的,因此它的这些属性也都是相对的。同时,存在不仅仅有生生不息的纯粹本体,而且它的必然伴随物即现象也是存在的真谛。现象与纯粹本体一起共同构成存在的事实本体。纯粹本体、现象的分与合即一三三一圆融构成了存在的综合本体。纯粹本体论、事实本体论和综合本体论构成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史上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2.
4~7岁儿童内在动机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内在动机看作是一种特质,将其划分为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对11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追踪(从4岁到7岁).在儿童4岁和7岁时,实验室的自由游戏情境中对他们进行录像观察,编码他们的两种内在动机.由父母报告他们对儿童的控制.结果表明:(1)儿童从4岁到7岁,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上升趋势.(2)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负相关.(3)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显著高于人为定向内在动机.(4)在儿童4岁和7岁时,父母控制与儿童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3.
在德谟克利特关于认识论方面的残篇中,出现了关于"真"的两种说法,一是主张现象就是真理,把一切感觉的表象都归之于真理;二是主张感觉是不可靠不真实的,认为一切感觉现象都是"从俗约定"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在希腊文原文中,现象的"真"与原子和虚空所指的"真"是用两个不同的希腊词表达的,前者用的是αληθεια(中译为"真理"),而后者用的是ειεη(中译为"实在")。并且,德谟克利特之前和之后的哲学家们所谈论的真理用的基本上都是αληθεια这个词,ειεη这个词只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表述中出现过。这一对比刚好显出德谟克利特对真理问题的独到见解,从追求αληθεια意义上的"真",到认识αληθεια之"真"的不确定性,再到发现ειεη所指的真正实在之"真"。在经过德谟克利特的这一番探讨之后,真理问题重新被挑起,并成为后世哲人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通过分析αληθεια和ειεη这两个希腊词来探讨德谟克利特真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74.
7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转识成智",旨在强调主体自觉地把这一哲学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转化成内在的智慧,形成对人的心智涵养与行为导向。这一教育的总体策略关涉对该教育的理解和叙事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一教化与教养  相似文献   
76.
倒过来看     
恩惠 《天风》2008,(6):11-11
我的少年时代也是在一大堆小人书中走过来的,那时候可供娱乐的东西实在不多,就整天东买西借地看连环画,且总是被书中的英雄人物感动得五体投地,对书中的"坏蛋"则是满腔怒火,恨不得他早日被枪毙.为了尽快知道与敌人斗争的结果,早释悬念,我常常干脆把书翻到最后几页,先看个完美大结局,然后再倒过来看每一个故事情节.虽然没有了悬念和刺激,但是却产生另一种心情:轻松和愉快!  相似文献   
77.
古人云:“食色,性也。”性活动与饮食、睡眠一样,都是比较高等的动物之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生理本能。通过性活动的生殖功能,物种得以延续,而人类的种族同样也得到了繁衍,人类社会也才得以绵延和发展。但是,人类性活动的特征已经与其它动物有了非常本质的区别,因为它受到社会化过程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个体的生殖活动,而是在人类繁衍本能所驱动下的一种复杂的、带有强烈心理色彩的、具有多种社会效应和社会功能的人类的基本活动。也就是说,人类的性活动已不单纯是为了生殖和繁衍后代为目的动物性的本能活动,其中已经掺杂了大量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譬如社会所公认的各种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以及法律、法规,等等。  相似文献   
78.
堂哥的孩子考到了我们这儿的大学,堂哥辞了工作,跟过来陪读。在学校的教工宿舍区租了房子住下。为了少点折腾,每年寒假他都不回家,和孩子一起在停了暖气的宿舍里过年。有一年的年三十,我去看他们。见他们正在楼道里支了一个炉子煮饺子,房间冰凉。他和孩子都穿着大棉衣。此时,他们南方的老家,应该还是一片碧绿。堂哥解释说:"为了孩子的幸福……"我心里却有一句话哽在那里:"你应该先幸福起来。"  相似文献   
79.
刘宝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58-158
唐代美术理论家在对前人的书画艺术及其理论成就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那个时代对于书画艺术的种种认识,这对我国书画艺术及理论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0.
荀子的"天生人成"观点,与其说强调某种天地创造或纯粹意义的宇宙秩序,倒不如说更强调第二次的世界创造问题。这里所说的第二次的世界创造问题,意味着文化上的组织体或群体的创造。从荀子的立场来看,自然形成的原始的"群居"形式只是停留于"天生"状态的阶段而已,即根据人的本性自然建构的原始"群居"组织,由于人的利欲心的泛滥和冲突,导致社会陷入混乱。荀子认为社会动乱之根源在于"群而无分"。他根据辨、分、义的理智精神来节制、改造人的自然欲求以建立群体的统一的秩序,此亦为"天生人成"精神所发挥的。荀子从尊群体的礼义之统中显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智精神和"天生人成"的文化精神。从整个哲学内涵看,荀子哲学的最高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正理平治、至平大隆"的社会与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