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应是实践统一性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从物质出发理解世界的统一性(物质统一性)的唯物论,还是一种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实践统一性)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2.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  相似文献   
123.
技术哲学的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恩荣 《哲学研究》2012,(1):98-105,128
当代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在经验转向(empirical turn)和伦理转向(ethical turn)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哲学的"第三次转向",以便整合前两次转向的优势。(Verbeek,p.51)事实上,经  相似文献   
124.
明代镇澄批判《物不迁论》“宗似因非”引起了一场丛林论辩。镇澄认为《物不迁论》以“性住”为因的论证方式不符合性空之义,又依据华严四法界理论构造了一套论证不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回应对其批判的反驳意见。通过深入考察镇澄的批判,可知镇澄所理解的“性住”非《物不迁论》的“性住”。《物不迁论》以“缘之如如自在”而称“性住”,符合性空无常之义。  相似文献   
125.
张惠芳  李尧嶷 《世界宗教研究》2022,(3):66-81+129-130
纸扎是一种兼具艺术性和宗教性的民间工艺品,在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和社会关系连接的纽带。纸扎是静态呈现的,随着仪式展开而具有流动性。在人与物的互动流转中,纸扎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建构神性秩序、关系网络及其意义世界,形塑地方社会,又进一步巩固其生存发展基础。纸扎作为物质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宗教的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126.
"齐物论"是先秦诸子关注的一个普遍论题,慎到等人持有不同于庄子传世的"齐物"思想。《庄子·天下》评述了慎到的"齐物论",为理解慎到的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基础是"齐万物以为首",如果以君王为齐物主体,以"法"为齐物标准,以民情为齐物对象,以因循为处世态度,则可将道家的"齐物论"转换成法家的"齐民论"。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实质就是法家"齐民治国"的政治理论,为法家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慎到"齐物论"兼有"法"的主宰性和主体的无我无知等特征,其思想存在"身心分裂""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和"有见于后无见于先"等矛盾。  相似文献   
127.
何谓好慈善?古罗马慈善伦理思想家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提出只有"善施"才是一种真正的好慈善。所谓善施,包涵三个层面的意蕴:意向性层面(善意)、介质性层面(善物)和实践性层面(善行)。通过对这三个层面意蕴的解读,明确作为好慈善的精神本质是善意,物质载体是善物,道德实践是善行。可见,对于一个真正的好慈善——善施而言,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8.
正人文化成与道德诗学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位一体,相互关联。依此观点来审视古今中外的文化与文明,尤其是"轴心时期"的诗学与美学,会发现其中无一例外地彰显出道德教育的导向,其目的性追求聚焦于"人文化成"或"人文教化"之上。在古代中国,"人文化成"的理想主要是通过礼乐文化教育来移风易俗、教化民众、治理天下,也就是引导人们在"观乎人文"的过程中,了解和体察文采、文雅、文操和文明的言行举止与风俗习惯,以便  相似文献   
129.
正憨山德清的《肇论略注》在晚明佛教界多年"物不迁"诤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注既整合各家的注疏,又融入自身的禅观体验,是晚明注释《肇论》的重要论述。本文通过着重分析《肇论略注》以及憨山涉及"物不迁"义理的其他著述,说明其在诠释"物不迁"义理时所展现的特点。具体说来,憨山"物不迁论"义理的诠释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0.
李氏朝鲜以儒立国,严守夷夏之辨,在明清易代后对中国心生鄙夷,导致其固步自封。燕行使北学派的奠基人洪大容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入反思,他晚年的作品《医山问答》中体现了他成熟的新华夷观,而其理论基础"以天视物"正来源于《庄子》的"以道观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