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早期养育经验与母子依恋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 《心理科学》2005,28(3):699-701
运用沃特期-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的相关条目,评估81名寄宿制幼儿园幼儿与母亲的依恋水平,并用自编问卷回溯幼儿三岁前的养育经验及相关基本信息。结果显示:幼儿与母亲的依恋总体上都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主要照料者非保姆的、母亲产后复工时间在三个月内的、母亲主观陪伴愿望强的、与母亲分离增多始于2岁半及以上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母子依恋总分较高;女孩、主要照料者非保姆的、母亲主观陪伴愿望强的、与母亲分离增多始于2岁半及以上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与母亲直接相关的依恋分数都较高;高年级及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一般行为倾向上表现更为积极;断奶和母亲产后复工时间在三个月内的、母亲无暇或不能全心全意陪伴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对陌生人的兴趣和接近性更强;而喂养方式、母亲实际陪伴孩子时间的多少、及早期与母亲的分离经验,未发现对各依恋指标的显著性影响。提示:早期养育中,母亲对孩子的主观感情倾向和相处质量,更有利于增进母子依恋及相关积极行为;了解孩子心理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成人依恋背景中图片对安全基模的情感启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恋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现象之一。采用情感启动技术,探讨了不同类型图片对安全基模中积极情感成分的激活作用,并考察了启动过程中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可能存在的调和作用。结果表明:(1)安全基地图片比积极图片、随机几何图形以及空白对积极情感的启动效果更为明显。(2)在阈上、临界和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不同条件下,相同类型图片对情感的启动效果很稳定。(3)不同类型图片的启动效果不受被试依恋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宠物犬对"空巢父母"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日昌  傅纳  Bruce Headey 《心理科学》2005,28(6):1297-1301
采用量表法以642个成年人为被试研究了是否拥有宠物犬、依恋宠物犬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差异检验表明,饲养宠物犬的空巢父母身体更健康,一年内就医次数更少、生活满意感更高。相关分析表明,是否拥有宠物犬与身心健康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拥有宠物犬、依恋宠物犬对就医次数和生活满意感有较好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4.
成人依恋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海东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36-39,57
依恋形成于婴幼时期,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早期的依恋形式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到成年后的依恋模式,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及人格功能。成人依恋已逐步成为一个跨越心理学各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考察了父母的成人依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怜悯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取样法调查广东省某市小学2~5年级学生的父母。534对父母自我报告了各自的成人依恋、怜悯和亲子关系质量。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发现:(1)父母各自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显著负向预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质量(主体效应),但无法显著预测伴侣与孩子的关系质量(客体效应);(2)父母各自的怜悯在上述主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回避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遮掩效应”;(4)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焦虑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从成对关系视角理解父母成人依恋如何影响亲子关系,实际干预中可以通过提高父母的怜悯能力来改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0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不同年龄群体社会与非社会正性情绪刺激加工是否具有差异。研究发现:在P2成分上,成人在情绪刺激下诱发的波幅大于儿童;N2成分上,儿童在三种情绪刺激条件下波幅无显著差异。成人在社会性情绪刺激条件下诱发的脑电波幅大于在中性情绪刺激条件和非社会情绪刺激条件下诱发波幅;在LPP早、中、晚时间窗中,儿童的LPP波幅大于成人。由此,儿童与成人在社会和非社会正性情绪刺激加工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7.
以597个核心家庭的父亲、母亲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母亲守门行为与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亲教养投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母亲开门行为正向预测父子依恋,母亲关门行为负向预测父子依恋;(2)母亲开门行为通过正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父子依恋,而母亲关门行为通过负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父子依恋。研究结果扩展了母亲守门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对家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9-24月龄婴儿母亲敏感性的预防性干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争艳  许玉玲  吴东红 《心理科学》2008,31(6):1381-1384
本研究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的干预研究成果编制了母亲敏感性干预手册,并对9-24月龄要儿的母亲实施了预防性干预.有16对母婴对分别进行了家庭录像观察.其中10位母亲作为培训组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干预目标集中于提高母亲敏感性,并提高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行为水平.另外6位母亲为对照组.三个月后,干预完成并再次对培训组和对照组进行家庭观察.用AinSwonh母亲敏感性量表和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分别对两次家庭观察录像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培训组在信号敏感、可得、阻碍和接纳四个方面都有改善;该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母亲的敏感性.同时,该干预对母婴互动行为水平也略有提高.在文章中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9.
以3353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消极情感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初一到高二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同伴与父子依恋对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显著,但母子依恋的独特效应不显著,且同伴依恋在消极情感中的独特效应显著高于父子与母子依恋;3)同伴依恋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消极情感、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消极情感的联系,同时,父子与母子依恋又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表现为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预测在高亲子依恋个体中更显著。因而,依恋对消极情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模型与交互作用模型同时成立,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0.
王浩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22,45(5):1092-1098
依恋焦虑与个体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联,恋爱关系质量可能在二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595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恋爱关系质量在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恋爱关系质量在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既发挥着中介作用,也发挥着调节作用。一方面,依恋焦虑能够通过影响恋爱关系质量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恋爱关系能够缓解依恋焦虑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