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1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培训     
《天风》2009,(10):35-36
贵州省基督教两会首次举办基层基督教两会主任、会长培训班 2009年8月16日至20日,贵州省基督教两会在贵州圣经学校举办了为期4天的市(地、州)、区(县、市)基督教两会主任、会长培训班,本次培训得到基督教全国两会的大力支持,安排了全国基协总干事阚保平牧师等前来授课。课程设置了神学思想建设讲座、三自讲座、教会管理、财务管理和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等。本次培训是贵州省基督教两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次探索,旨在通过培训给基层基督教两会负责同工搭建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222.
《学海》2019,(2)
我国机构改革内含着深刻的现代国家建设的意蕴。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打造一个有为且有限的政府,其中有为指向国家能力建设,有限指向国家权力的结构性配置。新中国在推进现代国家建设的前30年里,交织着革命逻辑和理性逻辑的张力,且革命逻辑占有压倒性的优势。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重返理性逻辑的必然结果,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冲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政治体制改革化约为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落实为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承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任,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以机构改革为载体,优化政治权力的内部配置,建设党政体制下的中国行政国家;厘清国家与市场的边界,建设中国监管国家;以央地关系的调整来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中国税收国家,这三者综合起来,构成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223.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以破"旧"立"新"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整合,推动以党政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借此成功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优势话语权,既巩固了党自身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为顺利推进当时的社会变革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但是,由于缺乏执政经验,没有及时从革命党思维转变为执政党思维,在思想文化领域过分求纯和急于求成,在尊重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的功能定位等方面都出现一定的偏差,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24.
丁光训(1915-2012)自1980年一直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的主席与会长(或名誉主席与会长)。他所倡导的"中国教会中国化"、中国神学思想建设尤其是"上帝就是爱"的神学诠释,一直深受海内外研究者的重视、讨论甚至争议。今年适逢丁光训主教去世5周年、中国神学思想建设开展19周年、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等,系统且深入地研读丁光训关于"基督教中国化"的言论,不仅有助于化解以往研究中的碎片化、片面性、分歧性等现象,而且可使所有关注"中国教会命运"的海内外人士重新反思:这位饱经历史风雨的长者,是否比其后辈更谙熟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他对"中国教会的处境意识、神学思考与道路抉择"的不懈探索,是否至今仍值得大家一起沉思。  相似文献   
225.
赵亮 《现代哲学》2017,(5):38-47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少数民族抗战的研究进展,支撑和构成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主要见解,印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间已经普遍存在的国家认同及其利益认同本质。但国家认同不是单纯依靠利益认同就能实现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体验。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各民族经历了共同生活和发展的悠久历史。但仅此并不足以推动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自发实现,相反是意识形态实践持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这种实践不可能以某种具体文化形态来重构整个国家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但却使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支撑性的社会价值观念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成为各民族民众共同持有的基本秩序立场。文化认同及其秩序立场观念的引入,提示少数民族抗战研究视野在多方面的拓展,并更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对于引领而不仅仅是加速各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6.
【导语】对于中国哲学界而言,苏俄哲学既非纯粹的“他者”,也非从我们自身生发出来的传统,而是融入我们传统中的“外来者”。苏联解体后,苏俄哲学从中国哲学的深度参与者变为漠不相关者,并已经从我们自身传统中被快速剥离出去。这种剥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和回归自己的传统和根基,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苏俄哲学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试图从伦理学、宗教哲学、文化哲学几个角度展示当代俄罗斯哲学的基本面貌,希冀俄罗斯哲学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并且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参与我们的哲学生活和哲学世界。我们将看到,褪去官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当代俄罗斯哲学不仅变得更加学术化了,而且内容亦更丰富。它不再是我们印象中一系列非它莫属的特性的“汇聚地”,而是像一切真正的哲学那样,不仅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而且使用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227.
秦小林 《天风》2017,(8):37-38
我所敬重的沈德溶老先生荣归天家了。沈德溶老先生,被上海教会的同工亲切地称呼为"沈老",他是上海基督教闸北堂的一位老信徒,也是上海教会乃至中国教会的一位领袖。作为闸北堂的一名负责同工,我愿与大家一同缅怀我所认识的"沈老"。沈老是一位虔诚的信徒。1994年8月底,我调来闸北堂工作,几乎每个主日都看见沈老来闸北堂参加主日上午第二堂礼拜.  相似文献   
228.
张志刚 《天风》2017,(8):19-21
20年前,丁光训主教写了一篇短文,题为"怀念匡校长"。他所怀念的匡校长,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匡亚明(1906-1996),曾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名誉校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主编多达200部的《中国思想家评传》等。丁主教在这篇短文里。  相似文献   
229.
单信 《天风》2017,(9):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基督教不断民族化、在地化的过程。唯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这种思考绝非象牙塔中而必然是处境中的思考。而构成这处境的重要维度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神学的生长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对此,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230.
北京市现有信仰伊斯兰教十个少数民族人口25.9万人,分布在29个街道和17个乡镇的24个村中。全市登记的清真寺70座,临时活动场所1处,约占北京市各宗教场所总数的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