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陈瑛 《道德与文明》2011,(4):159-159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中国人民最关切的大事,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就指出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与发展的初衷相悖的东西,如"发展异  相似文献   
62.
尚荣 《学海》2011,(4):149-153
弘一大师是近代代文化艺术取得极大成就的典范性人物,本文对弘一法师出家之后的书法的创作和"弘一体"书风的形成原因、性质功能以及审美意蕴进行了一个分析梳理。弘一法师的写经书风,其外在表现形式上,对书法结体进行提炼和推敲,追求书法字体的理想形式;在内在审美意蕴上,超脱了一般的审美意境而追求和表现一种宗教与道德相结合的理想境界。以此述分析为基础,本文试图对佛法与书法的深层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3.
孟子在汉代一直等同诸子 ,但却经过了两次复兴和升格 ,第一次是盐铁会议上孟子思想的崛起 ,但其时孟子只是被“利用” ,并不能说明其地位的提高 ;第二次以东汉末年注孟风潮为标志 ,尤其以赵岐《孟子章句》为极致。赵氏对孟子的推崇不仅与东汉中后期以来儒学名士对孟子人格的情感认同有关 ,还有其家族门风的因素。而赵氏之后孟学的不兴 ,又与汉魏之际士人中盛行的“通脱”之风相关联 ,特别是当时的社会思潮与孟子思想中突出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大丈夫”精神无法相融。因此 ,汉魏之际孟子地位的沉浮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4.
“禘”乃历代礼学考究之难点。《论语》中论“禘”之处仅二,后儒原“禘”主要基于文献考证学层面,征引经传子史弄清禘祭制度的本来意义与形态,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无定论。而对于殷周禘祭的实态或者说隐藏在禘祭制度中的政治、伦理乃至意识形态的关注甚少,《论语》中的“禘”恰恰又集中于此。再有孔子是否知“禘之说”以及为何“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亦成悬案。因此,对“禘”及其相关问题予以梳理与澄明,意义颇大。  相似文献   
65.
在现代技术的生命伦理论域中,基于"人对技术的控制"并着眼于"人"的环节而设想的生命技术伦理是荒谬的.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为"展现"的论题,切近于思及普遍的人之"命运".由于现代技术将自己的座架化统治建立为"一切存在者之真理的命运",它便在一种极度危险的生存境遇中开放出与人类文明生死攸关的生命伦理空间.对当代思想而言,关注现代技术展现的生命伦理之维,乃是进入时代之自我意识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6.
郑荣双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8,31(1):236-238
本文从荣格心理学理论与美的东方模式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其中的东方文化意蕴.指出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具有印度和中国传统美学特征,荣格从中发现了心灵的原始意象以及用互补和谐的美学原则阐释原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7.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相似文献   
68.
冯契在建构“智慧”说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做了开拓性探索。首先,将价值界定为为我之物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物与我的关系中,是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价值的形成包括两大环节:一是主体在评价活动中运用评价的语言将蕴含意向、意象、意味等构成的评价意义(即“意蕴”)表达出来;二是主体在包含理想、意愿等观念结构的“意蕴”规范下从可能界中创作、实现价值。再次,价值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特征或属性。价值的“真”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真理,促使自己的目标现实化,也就是使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价值”的善是广义的好,即为我之物能满足主体道德、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需要;价值的“美”指为我之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了审美对象。最后,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文化蕴含了价值,不同的文化体系承载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既蕴含了权威主义和独断论的负面价值观,也培养了勤劳、勇敢、爱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正面价值观。  相似文献   
69.
<正>一、欣赏型探究理论的本质意蕴和现实观照欣赏型探究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大卫·库珀里德提出。其英文是Appreciative Inquiry(AI),appreciative即赏识、鉴赏和珍视,强调我们对于他人和周围世界潜在积极因素的鉴赏与珍视;inquiry即探索、研究和发现,强调我们对于他人和周围世界所拥有的积极因素的整合、设计及其价值的实现。这是一种彻底背离传统问题诊断方式的积极变革模式,即通过欣赏和珍视组织的优势和潜力,开展成员间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70.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包括领导力量的无私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价值追求的人民性、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政治权利的正当性、国际行为的道义性等。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摒弃了以“单一”的思维、“单面”的人、“单层”的富裕、“单向”的模式、“单边”的世界为表征的西式现代化逻辑,领导人民成功探索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有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面临的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等伦理困境,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德境界,即文明高度上的全新性、实践向度上的全面性、社会温度上的全民性、覆盖程度上的全域性、民主广度上的全程性、国际维度上的全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