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列维纳斯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意向性思想的转向,即逃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宣扬主体同化他者的存在论。这种意向性由于"位"的重要作用表现出身体性,并最终依凭"面孔"而确立。但这承袭着犹太教神秘的思想却呈现出一种过度理想的虚无缥缈,当列维纳斯借助繁衍让之重新回归现实之后,又显明暴露出前者的徒劳无功:碍于共时性时间,这所谓的转向身体意向性仍处于存在论桎梏之中。  相似文献   
42.
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彦  王岩 《心理科学》2008,31(6):1441-1442,1440
适应和设定点理论质疑主观幸福感能否改变,但研究证明一些干预措施可以增强主观幸福感.持续幸福模型总结了影响幸福感的三类因素,建议利用意向性活动改变幸福感.另有其它可行的干预方法.已有研究在方法和理论等方面存在局限,且缺少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43.
意向性指意识活动或者意向行为朝其对象的指向性或者关于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如何说明"意向对象"尤为重要,因为意向性乃是意识对对象的指向。本文首先考察了三种关于意向对象的实质性理论,并指出它们各自困难。随后,笔者考察并拒斥了一种关于取消意向对象概念的观点,并认为在思考心灵、意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意向对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意向对象概念,并认为该概念是合理和融贯的。本文试图论证,根据胡塞尔,意向对象就是向意识(心灵)显现的现象。而根据(意识)现象的概念内涵,现象没有它向其显现的主体或意识就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44.
尽管鲜被提及,可列维纳斯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意向性的转向,但这种转向直至其思想后期才依靠语言得以完成,且步履维艰:列维纳斯先是通过批判胡塞尔指出意向性的基础不是直观而是语言,再又阐明语言的这种基础定位实际上仍是将之与存在相等同,接着表示逃离存在的关键在于将以往偏执地认作是"所说"的语言澄清为"说"——因为由后者所引出的亲近正借助其历时性反对了认知占有,最终表明遭受意向性质疑的亲近本质上就是一种转向的意向性。亲近的这种转向意向性定性意义重大,因为它对现今学界列维纳斯究竟是否是现象学家的争论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45.
意义、语义性、意向性、表征和心理内容等一直是不同学科的专门研究对象.然而,随着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哲学等向纵深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与分流并行不悖的合流倾向.其表现之一是,有关学科在对意义等作分门别类的研究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视角把它们作为没有区别的统一的对象加以探讨,把“意义”、“内容”、“表征”、“关于性”和“意向性”等当作没有实质差别的概念加以把握.之二是,分析传统的意向性理论与现象学传统的意向性理论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最近又出现了靠拢乃至融合的趋势.之三是,在更高的层面对各种意义进行统一观照,以揭示最一般意义的“意义”和本质.  相似文献   
46.
“信念之谜”及其意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普克把"信念之谜"当作"真正"的问题提出来,但除了坚持名称的因果理论和批判描述理论,他并没有提供该谜题的正面解决方案."信念之谜"所涉及的,不仅是名称在信念语境中的意义表现问题,更是本质地关涉到信念的哲学性质.塞尔把信念看作最基本的意向状态,其关于意向状态的对象和内容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信念之谜"的实质和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7.
究竟集合论是否需要新公理?它们是真的吗?我们如何知道?自哥德尔提出新公理纲领以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伴随着长期的争论.有的逻辑学家基于自明性标准拒斥新公理,有的数学哲学家视新公理为“助探器”用于探索数学深度,也有集合论专家坚信新公理就是关于柏拉图集宇宙的真理.本文通过对这些争论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无论是新公理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普遍认同“公理客观有效性不能脱离主体的主观意向性而存在”,因此,当我们具体考察新公理和它们的合理依据时,不应当在忽略数学家的心智活动下给出批评或支持新公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48.
卡西尔以符号形式哲学作为体系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独树一帜。但是,由于他对这个体系据以奠基的思想逻辑的论证尚未完成,这个体系的性质和意义难以明现,因而制约了我们对其哲学思维方向的把握。本文将证明,他以不同方式或策略展开的对这个体系的基础的论证,是对有效地实现的意向性心理学的无限接近。只有将他的思想中隐而不显的这个基础明确地主题化,才能澄清其哲学体系的性质和意义。通过与其他主要哲学体系如康德批判哲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等的比较,本文将揭示他关于形而上学不是作为“物理学之后”、而只能作为“心理学之后”的理解方向。  相似文献   
49.
自现象学诞生至今的100多年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在众多领域被加以应用,诸如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研究等。面对当前对情感实证研究不容乐观的事实,当下对情感采取多角度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在现象学视阈中,通过引入意向性理论,对情感做了意向性研究,以期这种新的研究方式能给情感领域的研究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  相似文献   
50.
宋文良 《现代哲学》2023,(4):109-116
在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方面,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解读:1.自身意识是后续高阶反思;2.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所具有的前反思的、前对象化的、单阶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对其自身的一种特殊的高阶隐性觉知。这三种解读主要是从意识研究或存在论角度做出的。相反,本文主要把自身意识问题当作一个认识论问题,亦即对知识的最终确然明见基础的追问,并通过追溯胡塞尔的思想演变,提出并解释了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的以下三个阶段及其关联:1)自身意识作为对单纯体验材料的内感知;2)自身意识作为超越论的-内在的纯粹意识领域中个别意向行为所具有的伴随性的、潜隐性的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作为整个超越论的纯粹内在意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