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胡塞尔不仅把他的现象学看成是一种探究"本原"的哲学,而且认为现象学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之理想的最终实现。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现象学被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批评为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或"在场形而上学"。本文根据胡塞尔在不同时期对于本原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论证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是要克服传统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困难,保持"形而上学的中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现象学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32.
勒维纳斯肯定意向性理论在现象学中的重要性,但不认同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以及海德格尔的生存意向性,展显了一种超越认知意向性的别样的伦理意向性。自我在"逃离"中遭遇到"他者",初步彰显了伦理意向性。在自我面向他者中,伦理意向性得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1214名初中生历时3年的3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青少年早期的学校资源、意向性自我调节及幸福感的发展趋势, 并对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学校资源与幸福感发展间的纵向中介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在青少年早期, 学校资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意向性自我调节及幸福感均呈线性增长; 学校资源对幸福感发展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一方面, 学校资源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初始水平分别对幸福感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起间接作用, 另一方面, 学校资源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发展速度对幸福感的发展速度起间接作用。结论:青少年早期, 学生的学校资源水平保持稳定, 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幸福感的发展均呈线性递增趋势; 学校资源能够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对幸福感的发展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4.
高新民 《哲学动态》2008,4(4):80-84
人之所以能超出自身、与他物发生各种联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具有弥散性、渗透性而非彻底封闭孤立的特殊存在,从内在根源来说,是因为人心有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关联功能,即有意向性.  相似文献   
35.
会话、心灵与实在——塞尔言语行为思想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eech act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from analytic philosophy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and then to the philosophy of mind,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 Searle has been dedicating himself to perfecting speech act theory for decades. Firstly,based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versation,he enriched speech act theo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ragmatics,widening the scope of the philosophical study of meaning; secondly,by introducing the notion of intentionality,h...  相似文献   
36.
梅洛-庞蒂认为我们是以身体在世.身体是现象的身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的身体.知觉与行为都内嵌于身体内在的形式中.形式不仅仅是现象身体最初的意向结构,是它内在的秩序原理,而且是物理世界中的跳跃与非连续性系统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形式哲学中,物理秩序、生命秩序与人类秩序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37.
布伦塔诺在《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中所持的形而上学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实在论。本文提出另一种解释,依据这种观点,布伦塔诺始终是一位成熟的现象论者。然而,他的现象论与标准的现象论有着显著的不同,后者并不否认物理学家关于客观世界判断的真实性。在本文中,我将论证,意向性理论的目标,是允许在现象论者理论框架内对外在-现象的关涉(aboutness)的。  相似文献   
38.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39.
20世纪的美国现象学心理学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麟 《心理科学》2004,27(1):239-240
20世纪中叶逐步形成与发展的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内源性研究取向,强调反思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的结构与意义,主张发展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坚持把“生活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根基,重视意识“意向性”的心理学价值,发展特有的心理学研究程序与方法。处于非主流心理学地位的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贡献,但其影响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0.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而且主要是被作为意识的一个特点来加以阐发的.但是胡塞尔本人对意识的意向性的说明并不很清楚.从胡塞尔的说明中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对意识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