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10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41.
刘行 《天风》2017,(8):32-32
2017年6月22日凌晨五点钟,杭州发生火灾,在上城区的蓝色钱江公寓里,一套300多平方米的豪宅忽然着火,一个母亲,三个孩子,因抢救无效,离开人世。经公安机关调查,明确为纵火案件。该户保姆莫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公安机关控制。事件发生后,莫某承认放火。  相似文献   
142.
梓溪受我是桐溪雪松正性的弟子.由梓溪受我法师开拓,杭州辩利院实际上成为弘扬天台宗的核心佛寺.《辩利院志》所记录的住持传承截止于第11代住持定海瑞峰法师,传法世系则延续至第14代.辩利院并非十方丛林,而是一座子孙寺院,其住持传承遵循师徒内部的代际繁衍,弟子派字使用了百松真觉确定的“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履”十四字.辩利院从第4代住持起,与蒲益智旭灵峰寺法系有了不少互动.桐溪雪松法系在辩利院弘扬天台宗近200年,这足以说明,近代佛教史籍以蒲益智旭灵峰寺法系一统天下的传承谱系是在史料遗失的情形下形成的,并非历史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3.
试论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北京辅仁大学十分漫长、艰难的创建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指出了英敛之、马相伯、雷鸣远、奥图尔、陈垣等人所起的作用,特别强调英敛之既是最重要的发起人,也是奠基人——为辅仁厘定了既要吸收西方最新科学、又能发扬中华固有的优秀文化的办学宗旨和信教自由的办学理念,并具有教育救国的思想特点,闪耀着爱国、爱教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44.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145.
论陆九渊《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中,多有依傍<易>论、融汇<易>理者在.对<周易>这部经典,陆九渊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却以随机指点的"圆而神"的形式,发挥了许多精辟的论说."无极""太极"之辩、"乾坤易简"的原则性观念、"三才之道"的哲理内涵、<复><艮>二卦及"三陈九卦"的义理精蕴、<周易>经传所示社会人事观等,构成了陆九渊<易>说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6.
本文探讨天台智顗的早期作品<觉意三昧>对其师南岳慧思的相应作品<随自意三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7.
休谟认为 ,正义的起源在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有限同情心 ,正义乃是为了弥补自然与人性的这种不足而产生的人为之德 ,正义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划分财产权利的道德规则。本文对休谟的正义观进行了阐述和简要评析 ,并指出了其正义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8.
中医理论难以用逻辑语言进行现代化表述被归因于其以"象"表"意"的理论体系.从中医认知、思维和传承体系"意-象-言"的角度出发,力求厘清三者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现代化语言表述困难的真正原因,提出对"象"和"意"进行分类鉴别,提取出其背后蕴含的基础理论,运用新的语言对中医理论重新表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9.
李元阳的<心性图说>,细致地辨析了性、心、意、情四者之间的关系."性"动产生"心识","心识"发而为"意识","意识"流而为"情识",它们之间层层出现,并且距离"中"的状态愈来愈远."中"是一种性之未发之前的"寂然不动"的状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未涉心、意、情识"的天性.李元阳提出心性思想,主要目的是教人"复性...  相似文献   
150.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学的整体心性论转向,正式拉开了理学思潮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