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8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17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37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134篇 |
2010年 | 88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的,抛开《史记》和帛书的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的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的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的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的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德性学说。 相似文献
33.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从六个层面理解:"性"为人天生具有的属性;"善"乃人与人的对比,而非人与禽兽的对比;"中民之性"善恶两种潜质并存;趋善潜质只有依靠外部教化才能转化为现实之善;以"中民之性"为"性";建立人性论的目的在于推行"王教"。董仲舒把圣人之善性的最终来源归之于上天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荀子的理论缺陷,但从事实角度讲,这一说法颇有问题。为了解决荀子和董仲舒的理论困境,有必要结合人的个体成长历程及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这两个时间概念探讨人性。从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考察,人类乃是自成其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考察,初生之人,天生具有的趋恶潜质大于趋善潜质,故必须首先接受来自社会的规训,逐渐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砥砺社会伦理之善的能力;初步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后的渐长之人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向善。 相似文献
34.
我喜欢《道德与文明》杂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栏目尤其是我的至爱。30年一路走来,我吸吮着中华传统道德的乳汁,切切品味其清新芬芳的甘甜香露,点点集汇传统修养思想的涓涓溪流,时时拂拭散落于现世的细细尘埃,而今,一尊尊由《道德 相似文献
35.
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36.
一、天主教的大公会议Concilium oecumenicicum译作"大公会议"或称"公会议"、"普世公会议"。"大公会议"是教宗(Ecclesiae Romanae Episcopus)在罗马公教(Ecclesia Romano)内,"尽其职务时",在"有表决权"的全球主教们"以各种方法提供合作力量"时的,"最隆重方式"的"世界主教会议"(Synodus Episcoporum)。基于教宗享有教会内的"完满及最高的权力",因此,大公会议的召开、迁移、中止或解散以及 相似文献
37.
湖南省公民道德研究基地课题组 《伦理学研究》2012,(2):1-6
一、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名字始终没有被人们遗忘,雷锋成了当代中国人民永远的榜样,他通过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获得了永恒.人们学习雷锋、纪念雷锋,并非只是记住一个名字,并非只是重复一种历史记忆或默念,而是在学习、传承、光大他的精神. 相似文献
38.
<正>《老子》第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可视为整部《老子》的眼目。"道"("恒道")由此而定其所导,"名"("恒名")由此而明其所谓;老子之属意,于此可窥其大略。自《韩非子》以至于汉魏以降,《老子》注疏之众不可胜数,而诸注之意境则大都可从其对于第一章的诠释判别高下。今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参酌世传碑、刻、注本,于前贤思绎之未尽处对《老子》第一章再作申解,以期寻取"众眇"所通而我心所契的玄理之门。或有未当,方家正焉。 相似文献
39.
北宋苏轼,既因撰写《东坡易传》而具备了易学家的资格,又不时关注《易》的筮占之用,在筮卦变占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筮占操作可接通、感通大化流行的宇宙场域或曰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而将与疑惑相关的信息收摄呈现于所得的六爻之卦上。卦有动爻时,断占的规则是,动爻有几个,之卦(变卦)就有几个,因而由本卦向之卦的变迁及其所昭示的时的境域变迁,就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这与春秋时人以及朱熹的见解存在莫大差异。在后者那里,无论动爻是一还是多,之卦只有一。前者较之后者具有别样深层的易学底蕴,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并给予超越筮术的易道层面的深入开掘。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