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颜志强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17,40(3):699-707
鉴于共情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共情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也使得与共情有关的文献发表数量在迅速增长。借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本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呈现了1996年到2015年共情研究主题的演变趋势和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共情的年发表论文量符合摩尔定律;共情相关的研究主题从早期的人格特质、态度、情绪,逐渐过渡到社会认知;注重多学科合作。今后的研究热点可能有:社会技能、道德、情绪识别与调节;跨文化跨种族的人际交往;共情的神经机制及神经可塑性。  相似文献   
162.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 (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 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 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163.
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能力。“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指相比于抽象模糊的对象,具体特定的对象更容易唤起分配者的共情,并因而获得更多利益的现象。本研究从优先权和分配量两个维度考察了该效应如何影响资源分配决策以及分配者的共情特质在其中的作用。实验中通过是否呈现资源接受者的照片和姓名操纵了对象的可识别性。被试作为分配者需要决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两名对象。结果表明:与不可识别对象相比,被试认为可识别对象与自己社会距离更近,并在资源分配中优先考虑可识别对象的需求,给其分配了更多资源。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共情关切特质得分越高的人,在分配中越不容易受到可识别性的影响。本研究为如何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4.
仝宇光  李颖  陈杰 《心理科学进展》2023,(11):2025-2039
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5.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以康德作为会通儒家与西方思想的桥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由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思想完全否定情感在道德基础中的地位,相对而言,在道德哲学的基础方面,儒家道德思想与康德实践理性的共同点反而不及与休谟经验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共同点多,彼此沟通的难度也更大。实际上,原始儒家道德思想的建构有其独特的路径,就是情理合一,其成熟形态则是孟子的心性论。从《性自命出》的"道始于情"而"终于义",经过《五行》篇"形于内"的探索,原始儒家道德思想发展为孟子的以四端说四德,性、心、情理合一,以心性论完成了情、理合一,成为儒家道德理性的典型形态,进而为工夫论奠定了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66.
人们面临对生理或者心理产生威胁的应激事件时并不一定表现出敌意和攻击,也可能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性。研究发现,基于利他动机、规则动机、策略性动机的或者基于自我报告的亲社会偏好在应激环境下都可能增强,这可能和应激环境下直觉增强、共情提升和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改善负面情绪方面的机制有关。未来研究可以从应激的性质、诱发方式、影响机制、个体差异和发展特征等方面去理解应激增加亲社会性的条件,从而提高群体韧性。  相似文献   
167.
在清代礼教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孙希旦《礼记集解》综罗诸家、要言不烦,堪称清儒重新注疏诠释《礼记》的代表作.孙希旦的《礼记集解》既表现出"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乾嘉考据学特征,也表现出以礼治世的现实关怀意识.从文本诠释背后的思想依据来看,孙希旦的礼学研究尊崇朱子学而又不唯朱子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朱子学的藩篱,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8.
了不了。人生的烦恼和苦痛,有时候,就纠结在这三个字上。了,是一种放下,是一种告别,是一种结束。要放下,发现情已深;要告别,发现爱已浓;要结束,发现欲罢不能。到最后,不是不愿了,不是了不清,而是了不了。这个世界,大丈夫英雄气短  相似文献   
169.
戚靖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54-154
该诗为陈三立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与朋友分离、爱国之情、人事变迁,种种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本文对诗歌进行了进一步鉴赏。  相似文献   
170.
综合性医院中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躯体化症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  综合性医院就诊者中心理障碍患者占 2 4 % ,其中抑郁症为 1 0 4 %。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具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 ,多以躯体病就诊 ;一部分抑郁症患者不具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 ,以情绪障碍症状为主诉。国内已对心身疾病、神经症、物质依赖的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进行研究 ,我们进一步研究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躯体化症状之间的关系。述情障碍 (alexithymia)主要表现为对情绪状态描述困难 ,少幻想和实用性思维方法 ,人际关系僵化。述情障碍者难以区别情绪状态和躯体感觉 ,描述躯体不适较多 ,因为他们常过分关注自己的躯体感受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