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4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7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领导者情感能够影响下属个体绩效和团队整体绩效, 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情绪传染理论, 在个体层面上, 领导者情感通过情绪传染和领导者行为两条路径影响下属情感, 进而影响下属绩效和工作态度。其次在团队层面上, 个体情感通过情绪传染和交叉影响形成团队情感基调, 通过影响团队过程, 进而影响团队绩效。最后, 文章提出领导者情感的跨层整合模型,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72.
选取某高校20个教学班级共计614人为被试,采用心理学实证与系统动力学(system of dynamic)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建模,并将模型仿真结果与心理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出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规律,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该模型的建立对群体性事件的定量预警与监控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3.
采取师生配对研究设计,选择典型教育情境,系统考察了教师对学生情绪预测的准确性。跨样本、跨情境的三个现场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未能准确预测学生情绪,出现了明显的预测偏差。较之基本情绪,教师对学生复杂情绪的预测更不准确;较之低唤醒情绪,教师对高唤醒情绪的预测更不准确;尽管教师预测不准,但并未出现明显的高低估趋势。研究贴近教育实际,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度,并在情绪测量方法、准确性统计指标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74.
考察了16名22~34岁男性被试在45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 在卧床前(第2天)、卧床期(第11, 20, 32, 40天)及卧床后(第8天)的额区EEG偏侧化变化趋势, 并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和贝克抑郁量表(BDI)对主观情绪状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EEG偏侧化指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卧床期间个体的心境状态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报告有较强的躯体焦虑感。在整个卧床期间, 个体为维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而付出比较大的情绪调节努力。  相似文献   
275.
张引  贺雯  罗俊龙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882-1888
不同的情绪在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表现过程中塑造着不同的心理环境, 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一致性。正性情绪增加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联结, 然而负性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表现并不一致。单一考虑情绪的正负效价不足以解释具体情绪影响的差异性, 情绪的确定性、情绪与直觉信任的交互作用均会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联结产生影响。理论方面, 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及情绪-信息模型对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特定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 并考察情绪是否会对内隐刻板印象与外显刻板印象的联结产生调节作用, 以及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76.
刘啸莳  曹中平 《心理科学》2014,37(4):880-887
为研究童年期遗忘,本研究采用简单最早记忆法考察了60名中国城镇独生最早记忆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在记忆情绪上加入了道德情绪和混合情绪的测查。结果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最早记忆各特征均不存在差异,性别差异也不显著。道德情绪和混合情绪在最早记忆中出现率分别为53.7%和41.7%。结果表明,中国城镇独生儿童的童年期遗忘在9岁时已变得和成人十分相似;情绪理解对早期记忆的长久保持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77.
贾喆  毛伟宾  朱永泽 《心理科学》2014,37(4):840-844
本研究使用消极情绪视频片段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词表法定向遗忘范式,用2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内容与自我关联性对负性情绪要义和细节记忆的定向遗忘及其权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内容关联性对定向遗忘几乎没有影响,在内容关联条件下,遗忘提示只增加了要义记忆没有增加细节记忆;(2)自我关联性对定向遗忘产生了影响,自我关联条件下出现了定向遗忘,而自我无关条件下定向遗忘消失;(3) 关联性对细节和要义记忆有不同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要义-细节权衡。  相似文献   
278.
框架效应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有不同反应的现象。近年来的认知神经研究发现框架效应的产生,可能源自以杏仁核为代表的情绪过程,而以前扣带回与前额叶皮层为代表的认知过程对此可能起到抑制与监控的作用。单侧化研究揭示了大脑两半球所擅长的不同思维方式也可能对框架效应产生影响。未来的研究应整合框架效应的神经机制与理论解释、探索框架效应的领域特异性并探究框架效应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279.
采用记得/知道范式,以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以32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记忆鲜活性和准确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记忆的记得成绩好于中性记忆,说明情绪记忆较中性记忆更具鲜活性;情绪记忆的鲜活性和准确性存在较大的关联,在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上相关都达到了显著,表明情绪记忆的鲜活性与刺激中心细节的恢复相联系。  相似文献   
280.
李晓明  谢佳 《心理学报》2012,44(12):1641-1650
本研究旨在探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 在被试进行决策前, 分别采用图片和短片诱发其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偶然情绪,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选择任务, 并从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两个角度考察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 当可选项中不存在1个优势选项时, 与正性情绪相比,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而个体对决策信息的加工深度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正性情绪,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采用更深入的加工策略, 增加了决策难度, 进而提高了个体的延迟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