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4篇
  免费   437篇
  国内免费   139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具身情绪是在近年来大热的具身认知领域影响下提出的便于研究情绪的理论,主要表现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及情境等共同作用影响的; 而替代性创伤是用以描述心理工作者因长期接触创伤后患者对其进行危机干预,而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和身心不良症状的概念。这两者在形成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介绍,从具身的视角描述了替代性创伤的成因,最后结合实际对未来研究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3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易感性模型,本研究拟探讨初中生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8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自尊、情绪弹性与抑郁之间呈两两显著相关,且亲子关系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2)自尊和情绪弹性在亲子关系与抑郁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包括三条路径: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情绪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和情绪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初中生亲子关系通过内在心理因素对抑郁水平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33.
选用情绪智力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9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情绪智力、生涯适应力、压力性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生涯适应力部分中介了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2)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生涯适应力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4.
保护性价值观是一种拒绝与其他任何价值相互交易, 尤其拒绝与经济价值进行交易的观念。近些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 人们之所以可以为了坚守保护性价值观, 表现出“舍生取义”的行为(如对抗利益诱惑甚至放弃生命), 一方面在于保护性价值观是以一种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方式进行表征和建构的, 这使得人们较少进行利弊权衡; 另一方面, 由于保护性价值观与自我和道德认同过程紧密相关, 使得其被主观赋予了最高价值。未来研究中, 可以在借鉴保护性价值观的研究范式基础上, 开展对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探讨, 关注其文化差异问题, 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干预和正确引导的应用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35.
愉悦情绪体验是音乐活动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通过系统回顾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 认为音乐愉悦体验与大脑奖赏系统的活动有关, 并涉及伏隔核与听觉皮层等其他脑区的交互。在这个过程中, 多巴胺的传递与音乐愉悦体验存在因果联系。基于预期视角, 奖赏预测误差理论和音乐信息理论模型可以解释音乐愉悦体验的产生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伏隔核及各皮层在音乐愉悦体验中的功能, 并整合不同的预期理论。  相似文献   
36.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结果评价或结果反馈的方式考察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但是任务前的社会评价怎样影响错误后调整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价任务,以错误后反应时和错误后正确率为指标,在两个实验中考察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1和实验2中正性和负性评价条件下错误后减慢效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的作用是一致的,且不受实验任务的影响。在实验1中通过和无评价条件比较发现,评价条件下的正确后反应显著慢于无评价条件,但是评价条件下的错误后反应与无评价条件无差异,说明社会评价加速了个体错误后调整。而且在实验2中发现高低自我效能组个体错误后调整效应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结果不受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说明任务前的社会评价促进了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但是错误后调整效应不受社会评价效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职场不文明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边界。通过问卷调查315份员工和领导的配对样本数据,结果表明:职场不文明行为负向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情绪耗竭、组织自尊中介了职场不文明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心理韧性调节了情绪耗竭、组织自尊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8.
杏仁核是情绪信息加工的关键脑区。近年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发现了杏仁核情绪加工的效价特异性现象,并且整体存在左侧杏仁核对正性情绪、右侧杏仁核对负性情绪以及双侧杏仁核负性偏好的特异性趋势,且受到材料突出特征、个体差异、任务条件的调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注意对杏仁核情绪效价特异性的调节作用,探究动态情绪刺激加工时杏仁核的活动特点,考察心理障碍患者加工负性情绪时的杏仁核激活模式,并确定杏仁核的效价特异性在思维、计划、决策等高级认知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9.
尽管社交焦虑个体被认为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但至今尚不清楚这种不足究竟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还是难以灵活使用策略,抑或二者兼有?对此,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任务考察了37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和29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在面对社交-非社交情绪图片时对认知重评-回避策略的选择模式和使用效果。结果发现:在面对社交情绪图片时,高社交焦虑被试比低社交焦虑被试更少选择认知重评,而更多选择回避;在面对非社交情绪图片时,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选择模式无显著差异。同时,无论面对社交还是非社交情绪图片,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使用效果也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相比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只有在面对社交情绪刺激时才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且这种不足主要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而非难以灵活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40.
辨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治疗师Linehan创立。作为第三代行为治疗之一,该疗法以行为主义理论、辩证哲学、生物社会理论及禅宗为哲学基础,通过增加患者的技能使用,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以达到治疗目的。临床研究已证明其在边缘人格障碍,自杀及自伤行为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也广泛适用于其他心理障碍及群体。DBT的临床效果、改变机制及拓展应用都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