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唐宋时期,五台山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从植物资源来说,五个台顶主要分布着花草,谷底到半山覆盖着树木,药材散布于各处。动物主要有老虎、白狐、白兔、白鹿、白鹤等。山中丰盛的植物、动物资源与文殊菩萨的幻化、显圣灵迹相融合,形成仙花瑞草筑灵境、万壑嘉木显殊异、丰饶药材凸神圣、珍禽瑞兽彰化现的局面,彼此的交融促进了五台山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62.
病原微生物能够影响宿主的大脑和行为, 甚至诱发精神疾患。肠道细菌可影响小鼠的神经系统发育和行为模式的发展。慢性胃肠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生理疾病中的行为改变与微生物有关; 肝性脑病、多发性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疾病也可能由微生态改变引起; 抑郁症、孤独症等精神疾病与肠道细菌状态和比例有关; 卫生假说支持上述观点。建立良好的共生微生物平衡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可以预期, 共生微生物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将是今后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63.
人类文明新形态学要成其为“学”,需厘清问题意识,围绕概念簇、意象群建构具有内在关联的义理系统。克服文明冲突,需要摆脱免疫学意象主导下的冷战思维。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提出文明包容、互鉴、交流、共生等概念簇,以及场、互鉴、“拔茅茹”等意象群。秉持文明包容精神,不同的文明形态并行不悖。更积极地看,不同的文明传统彼此映照、相互影响,形成活泼泼的互鉴态势。通过实践层面的交流,不同的文明从和平共在走向交融共生。“互鉴”包含用镜与光的意象。“交流”概念可以与“拔茅茹”意象相关联。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从共同性、体用不二出发重新理解一多关系。共同性有别于普遍性,前者是从物的,后者是从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体,多元文明是用;体用不二,故人类文明新形态乃是贯穿于多元文明之中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6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祭祀传统,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古代就有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形成一系列包括郊社制度、宗庙制度在内的祭祀制度。《礼记》称:“?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  相似文献   
65.
论儒家伦理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儒家伦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儒家伦理中所蕴涵的群体主义、和平主义、仁爱主义等人类共生主义的道德理想,是人类谋求共同生存与发展、和谐与进取、完善和提高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和文化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6.
仝宇光  李颖  陈杰 《心理科学进展》2023,(11):2025-2039
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7.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以往关于中国人社会行动(行为)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结构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人"与"事"是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要变量,并从基本关系、问题性质、责任结构、共事经验四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本文将时间视角引入对问题的分析,指出上述四个角度都具有时间的性质,从而提出"多元嵌套结构"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最后形成关系-问题-责任-经验四位一体的影响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8.

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推进,但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医教不协同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在于目标冲突、利益分野和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协同困难。为此,有必要重构医教之间的关系模式,从医教协同走向医教共生,实现医教关系的迭代发展。医教共生具有历史、现实和学科的逻辑理据,具有走向共生的可能性。通过从目标冲突到共启愿景的共生单元选择、从利益分野到交互赋能的共生行为模式创建、从动力不足到“使众人行”的共生环境优化,不但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的问题顽疾,而且有助于建构新型的医教关系,培养卓越医疗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69.
龚建平 《学海》2007,(6):31-37
"批判"是在理解"何以可能"基础上的价值评价,其中,首先要阐明文本的各种意义.传统儒家伦理作为一个完整的应付生活环境的文化系统,有着深刻的超越精神和人性内容,不能仅简化为诸如"报恩"一类的感情."情理"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人性内涵的一种准确概括,而今仍有不可否认的普遍意义,对之做逻辑分析时应说明结论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70.
陈小洁 《学海》2014,(3):161-166
法律的实施,司法的运行,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最低限度共识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支持力量,需要依靠法律和非法律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传统司法同样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基础,它突出表现为源于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情理。这既是传统中国情理法一体的机制所致,也是情理自身的内涵使然,更为中国传统司法实践中的诸多事例所印证。情理法三位一体的逻辑结构,使中国传统司法必然以情理为文化根基;情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开放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司法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司法实践充分证明了情理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与司法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