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重要、关键的一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如何利用好“一带一路”上的文化遗产,繁衍文化产业的内涵,对民心相通非常关键。其中,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平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中国西南部,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的东部、东北部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部、西部和西北部都与缅甸接壤,德宏州除梁河县外其他县市都有国境线。  相似文献   
42.
经过多年田野调查,作者发现在福建道教中,有一个分支教派称闾山派,它以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分布于福建各地.这一历史悠久的教派与远在湖南的梅山教有许多渊源关系,它们不仅同属一个古巫系统,而且互相还有交流与影响迹象,为长江中下游之南方巫法闾山派的共生物.  相似文献   
43.
当代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多元,宗教也多元.这种多元,还在变化之中.可以说世界上每日都会冒出新的宗教,有些宗教也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既是多元,就要寻求共处之道.历史上曾有过一教攻入而使其他消灭的情形.然而这种做法越来越无效,越来越不合时宜.经验证明,各宗教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不至于在无谓的争斗中消耗自己,也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才有可能实践对信众的承诺.宗教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创造条件走向人类长期憧憬的太平世界、实践其大同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4.
《学海》2016,(4):178-183
"老龄化时代"的伦理形态是什么?因何形态以及如何形态?通过历史并关注形态的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重心,通过"报"—"敬"—"畏"的理论构架和"孝"伦理精神及家国一体制,实现了"敬畏"的"老龄"伦理形态。孔孟学说证明了由"敬畏"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实现;近现代转向中的"老龄"伦理形态是基于"理性",呈现家庭—社会—国家三大伦理实体有机构建的"伦"的失却及"老龄"伦理形态的实体虚空。康德"实践理性"、黑格尔"伦理世界"、罗尔斯"正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老龄化时代"的伦理形态是基于"共生",需要重建价值解构,关注关怀伦理,以善的道德动力相互扶持,倡导传统伦理和关怀伦理之间的普遍"爱",使我们皈依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5.
苏志明 《天风》2009,(7):30-31
“和”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和首要价值。圣经向我们揭示和谐是神人和好的终极目标,通过和好,万物终将回归和谐(参赛65:25;弗1:10;西1:20)。圣经教导人怎样与神和好,同时也指示人怎样走向和谐。本文主要描述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复合作为使和好成为可能,分别阐释人与神、人与人、人与受造物因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复合作为,能有合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成翔  李方君 《心理科学进展》2023,(12):2406-2418
组织中的明星员工常因其卓越表现而成为他人妒忌的对象。被妒忌既可能会引发员工的积极体验,也可能会引发消极体验,进而对工作绩效、人际行为产生不一致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于这些不一致的发现缺乏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解释。基于能动与共生的双重视角模型,探讨被妒忌对个体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调控的不同影响,并着眼于能动与共生对个体而言的相对重要性梳理相关的边界条件,以期增进对被妒忌效应的系统理解,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启示组织对明星员工被妒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7.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在多民族共存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多变的现代文化观照下,解析其文字构成的奥秘,展现其设计传达的独特魅力,一直是文化界和设计艺术界的重要课题。从形态角度对汉字的造型元素和视觉形式的构成进行分析,解析其审美特征和视觉传播意义,可以更好地梳理汉字图形设计理论,达到汉字表现形式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
回族文化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学角度探讨了回族文化的形成机制和传承模式,主张用"一体两翼"来概括表述回族文化的结构,提出比翼齐飞推动回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9.
武小龙 《学海》2014,(6):30-36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和认识论,为中国社会转型以及中国社会"二重性"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依据共生理论分析,"二元病态共生"是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具体表征,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时期的"寄生共生"、改革开放时期的"偏利共生"、后税费时期的"非对称式互惠共生"三种关系形态,并且这种"二元病态共生"的表达形态实质反映为对社会正义的缺失、偏离和违背。根据共生理论预设,"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的演化方向,对此,从"政治共信、经济共享、生态共荣、社会共识、文化共存"五个维度对"对称式互惠共生"这一城乡"常态"关系进行理论建构,可在"双向、合作与多元"的后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社会正义理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50.
重思感性活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是康德和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共同出发点,但康德看到的是“活动的感性”,而马克思强调的是“感性的活动”。从表面来看,这只是词语的颠倒;从内在机理来看,却是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活动的感性”引申出科学知识与道德信仰的划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感性的活动”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彰显着实践活动涵摄认识活动的一体关系,其理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人对自然合理性态度的形而上学根据只能是“感性的活动”,它内在蕴含着“人应当怎样行动”的绝对道德律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凭借人的理性能力确立的改变世界所应遵循的普遍价值原则之一,对人的经验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范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