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万明钢  李雄鹰 《心理科学》2003,26(3):508-511
“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民族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民族认同是指个体或民族对本民族与他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民族认同包括的心理成分很多,颜面认同则以其独特的作用与心理内涵成为研究民族认同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02.
当代中国佛学界有位名振中外的善知识——郭元兴老师。我听到老师的名字是多年前的事了,只闻其名,却不能见其人。缘份在中国人眼里是被看得很重的,一个极难得又极偶然的契机,使我得以与郭老师相识,这可谓是殊胜缘了。初秋的一个黄昏,瑟瑟秋风又一次把我和朋友带进了西四街口的弘慈广济禅寺。  相似文献   
303.
朱恩硕 《天风》1996,(4):5-6
“听啊,是我良人的声音;看哪,他蹿山越岭而来。”(歌2:8) 有一种声音听到了,这声音非常的熟识和甜美,这声音像是安慰一位伤心的人,非常的温柔和悦耳。听啊。  相似文献   
304.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是浑沌的或笼统的。这种看法不仅存在立论方面的问题,而且受到来自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方面大量具体事例的质疑。正确的看法很可能应当是:不同民族在思维的精细或笼统方向上各有短长。  相似文献   
305.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在世上走一遭,谁都想留个好名声。可是,多年后,谁还能记得你的好?被你伤害过的人,跟你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自然不会记得你的好;还有一种人,被你帮助过,可是他们忘恩负义,认为你的善举是应该的,所以他们也不会记得你的好。  相似文献   
306.
解读奥斯丁     
约翰·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法律哲学家,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又被尊称为"现代法理学之父".其思想独树一帜,开创了分析法学一派,对以后的一些法学流派影响巨大.奥斯丁的<法理学讲义>思想核心包括:法律命令说、实在道德论、确立法理学范围.  相似文献   
307.
本文拟对再次引起学术界注意的第六世达赖喇嘛及第司.桑杰嘉措在内蒙的所谓转世问题进行述评,通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进行更加深入、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308.
“公羊学”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统说与三世说是“公羊学”大一统的历史哲学。三统说有循环论的不足,但具有更多有价值的成分。三世说是由三世异辞说发展而来,三世异辞说主要是对孔子作《春秋》三世异辞的说明,还不是社会历史观,然而,却是何休社会渐变的发展历史观的三世说形成的直接基础。而这一三世说的社会渐变的发展历史观,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最高水平。与三统说相联系的大一统,具有大一统被不断打破的悲剧色彩;而与三世说相联系的大一统,则为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展示了必然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309.
对于青少年心智形成问题的研究,如何在认识心理学先驱人物皮亚杰辉煌成果之后进行,在达到皮氏所谓的形式思维水准之后,十五岁以上的青年的认知能力如何继续发展,智力上升或下降的现象为何在当代青年中产生,教育的现存弊病造成的人文生态欠平衡的现象如何克服:本文谨作初步探索;亦以此作为智慧涵育型语文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10.
先秦儒家以天作为仁性的终极根源进而建构自身的形上系统,是一个基本事实,相关材料很多,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在这个红火的表象背后隐藏着的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仁性真的是德性之天赋予的吗?先秦儒家将仁性的根源归给德性之天,本质上是一种"借天为说"的做法,只能从"认其为真"的意义上理解,切不可认为仁性真的来自德性之天的赋予,从而把德性之天视为一个形上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