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378篇
  20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去人性化知觉是人们对人性的否定性认知,它与暴力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介绍去人性化知觉的内涵和测量的基础上,梳理了导致去人性化知觉的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并阐述了去人性化知觉对攻击性和亲社会性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包括丰富研究变量、加强干预研究、拓展研究方法、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2.
仁德是人类最重要的道德德性,而仁爱情感如何从无到有地出现,以及如何突破所指向对象的狭隘性,扩展到足够广大的对象,则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大问题.恕与推是孔孟对此问题的回应.恕由孔子率先阐发,孟子继承了孔子恕的思想,又提出并重点阐发了推的思想.孔孟恕与推的理论,具有重要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心理学的意义,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3.
摘 要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情感计算与人格计算技术日渐成熟,在许多实际应用场景中取得了良好的表现,当前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技术应用于犯罪风险评估领域,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主流的风险评估工具难以解决的个体内差异性的预测因子评估问题以及被测评参与者因社会赞许性而导致结果失真的问题。本文在详细阐述目前主流评估工具的局限性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以情感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动态风险评估工具的设计思路、目前已有的技术方案以及设计细节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新型评估工具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4.
李佳洁  于彤彤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52-2063
在干预国民健康饮食行为方面, 更“隐性”的助推策略因其针对直觉思维系统发挥作用, 比传统的干预政策更具优势。基于助推策略对食物选择决策影响机制的不同, 健康饮食助推策略可构建为提供决策信息、改善决策选项、影响决策结构和提醒决策方向4个大类及9个小类的框架体系。助推策略在实践中仍存在争议, 因而在中国实施时需与传统政策结合使用, 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消费群体特征, 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优势, 助力健康中国。  相似文献   
25.
本研究以281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变迁中的老年人居住地情感认同、领悟社会支持和控制感的关系。研究使用居住地情感认同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和控制感问卷为研究工具,采用每次间隔6个月,共3次的纵向追踪设计。结果发现:老年人的居住地情感认同可以正向预测领悟社会支持,老年人的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控制感,老年人的领悟社会支持在居住地情感认同和控制感之间起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老年居民的居住地情感认同对控制感的影响机制,也对提升城市老年居民的控制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6.
“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为“情本易学”,即将“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在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旨在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情本易学的自然生态论揭示《周易》自然观念的“大生命”本质,穷究“天人之际”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27.
中国幼儿数数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雷  王穗苹  Chen Zhe 《心理科学》2002,25(6):641-644
探讨中国幼儿数数发展特点。实验1探讨3-5岁幼儿数数的终结点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最大的密集终结点是“19”。实验2进一步考察幼儿在其数数范围内与范围外的起点进行数数的成绩,结果表明,数数范围为11-19的幼儿就开始有部分人可以在其数数范围外的起点进行数数,此表明他们开始应用了数列规则。据此可以认为,中国幼儿的数数活动同样包括联结学习与数列规则学习两种信息加工活动,但中国幼儿数列规则的学习活动在“11-19”数数过程开始。  相似文献   
28.
小学一~三年级儿童加减法策略选择的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90名小学一~三年级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儿童解决加减法算术题的策略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儿童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减法算术题,在解决两个数的算术题时用到了13种策略,在解决三个数的算术题时用到了8种策略。2儿童在解决同一道题时大多能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策略。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策略的总目呈简约化发展的趋势。4在解决两个数的算术题时,不同年级的儿童在使用出声策略、拆十策略、手势策略、逆算策略、数数策略的次数上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使用频率逐渐降低。5儿童在解决三个数的算术题时,各年级儿童使用出声策略、手势策略、对位策略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使用频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29.
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7、9、11岁儿童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两点距离编码和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9岁组和11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显著好于7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两个不同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7岁组儿童两点距离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9岁组和11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提供编码线索后,认知成绩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30.
结合经典的自传体记忆测验(AMT)和反转-自传体记忆测验(AMT-R)探究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原因。首先通过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LIET-S)和创伤后症状自评量表(CROPS)对630名青少年进行筛查, 然后结合访谈, 并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CRIES)测量创伤程度, 最终选取有创伤后症状的青少年63名, 分为高创伤组和低创伤组, 另无创伤经历的青少年30名作为控制组。三组被试均参加AMT和AMT-R实验。结果发现, 在AMT中, 创伤青少年表现出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特点, 且创伤后症状越严重, 具体性减少越明显; 在AMT-R中, 创伤青少年提取的具体记忆数量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减少是情感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