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儒学"一词可能意指两种内容,即"儒家哲学"和"国家儒术"。对于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真正具有积极意义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儒家哲学"以孟子的学说为核心。它强调认知、情感和意动的心灵簇,鼓励人们关注家庭爱及其社会扩展,同时也为研究仁爱、安心、关怀、苦痛、移情等世界性课题提供了丰富的学理内容和积极的思考向度。就此而言,"儒家哲学"这一古老的观念无疑具有新的生命。中美学者不仅可以在这一课题上展开合作,而且他们的合作必定富于成果。  相似文献   
72.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从社会认知研究的隐喻、情感与认知、社会情境认知、交流与认知、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几个方面概述了9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对此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3.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总被引:173,自引:0,他引:173  
章详尽介绍了西方30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成果,重点介绍了SWB的结构,内容和理论,探讨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课题,旨在为我国本土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文章从社会认知研究的隐喻、情感与认知、社会情境认知、交流与认知、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几个方面概述了9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并对此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5.
国外的职业承诺主要有三种理论即单维态度论(注重对职业的情感)、动机论(注重职业行为的动力)和三维态度论(将职业承诺分成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文章还指出了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6.
消费场景经常触发消费者的拟人化想象,营销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拟人化元素。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要素,对时间的拟人化加工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从心理学、消费行为学视角来探究时间拟人化倾向的研究较为缺乏,甚至并未有研究进行时间拟人化倾向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提出,时间拟人化倾向在成因上具有特殊性且在消费决策与行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首先,从区别于其他拟人化对象的时间的本质特征出发,本研究提出结构需求动机影响消费者的时间拟人化倾向。其次,当消费者产生时间拟人化倾向后,会激发基于情感的决策模式,从而强化了亲社会行为。此外基于这一路径本研究探讨了相关边界条件,认为个体情绪状态可以对其产生调节作用。从营销实践来说,本研究增加了对时间拟人化的理解,对更好地运用时间拟人化进行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吴诗玉  李赞 《心理学报》2024,(5):531-543
以中文母语者为被试开展词汇学习实验,既操控新颖词出现的语境情感(积极、消极、中性),又操控语境的变异性(重复、变化),检验语境情感是否可通过阅读接触,从语境迁移到新颖词以及这种迁移是否影响新颖词习得的效果,从而探索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196名被试参加了实验,他们在不同的语境情感和语境的变异性条件下一共阅读了45个篇章,然后对9个新颖词进行情感效价评分并参加了三种不同的词汇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只有在重复阅读相同材料的条件下,语境的情感才顺利地迁移到新颖词,表现出明显的“双枣树”效应,而与此相反的是,只有在变化语境下,语境情感才对新颖词词形及词义的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越积极的情感语境里,词形和词义的习得效果也越好。“双枣树”效应有效地解释了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也为新词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8.
休谟和哈奇森同为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主要代表。尽管休谟继承了哈奇森道德根据于情感的观点,但他在讨论道德根据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逐渐呈现出由“道德感”向“道德情感”转化的现象。休谟的根本目的是彻底瓦解道德感的神学基础,将道德完全奠定在人性真实的、普遍的情感之上。在基础概念的转化中,休谟一方面为道德情感增加了历史内涵,出现用历史给道德定位的显著倾向;另一方面休谟为道德情感增加了社会内涵,反映出他对道德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因而,系统全面地辨析休谟和哈奇森关于道德根据的论述,不仅可以清晰展现两者道德学说的不同进路,还有助于把握整个道德情感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9.
在当代伦理学的研究中,一种道德理论要想获 得独立的地位,就应该具有特别的语义学承诺、形而上承诺和认识论承诺。通过比较考察流 行的实在论和表达主义观点,建构主义表明它应该具有一个独立理论该有的地位。这表现在 三个方面:从语义学的角度而言,建构主义主张一种原初性的道德判断和规范性术语具有 直接来自自然的可理解性; 从形而上的角度而言,建构主义主张基于人的推理能力和自主能动性以及某些经验起 点的实践性程序建构;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建构主义主张以行动者的自主能动性和实践境 况为基础的实践慎思。  相似文献   
80.
通过伦理叙事实现情感共鸣,是古今中外普遍认同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伦理叙事发挥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因在于,言说者以经验世界的范例激发了听讲者的情感共鸣。但是,伦理叙事激发情感共鸣的机理需要科学的揭示:为什么事实叙述可以激起主体之间的情感性反应和价值性回应。伦理叙事是在情景创设这一场域下,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促进生命主体形成内在的伦理体验。伦理叙事产生情感共鸣的机理是:"塑形""传神""会意"的三维联动,即由情景创设形成情感共鸣之场域共振,叙事者的价值引导回应主体情感共鸣的内隐诉求,主体间隙的内在伦理体验形成情感共鸣的主观检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