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21篇
  126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为厘清自传体记忆功能对失独者延长哀伤的影响,以及家族主义情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生活经历回想问卷、家族主义情感量表和延长哀伤问卷对372名失独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失独者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均能负向预测其延长哀伤水平;(2)家族主义情感在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对失独者延长哀伤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对家族主义情感水平高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能负向预测其延长哀伤水平,但对家族主义情感水平低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对其延长哀伤水平没有预测作用;(3)对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功能对延长哀伤水平的预测作用和家族主义情感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2.
作为当代美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家,迈克尔·斯洛特旨在以道德情感主义的方式建构美德理论。为此,他特别重视"移情"在美德伦理体系中的功能。在他看来,移情促使行为者实施合乎美德的正确行为,做出合乎美德的恰当评价。然而,移情既不是美德行动或评价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它们的充分条件。移情的成功至少还依赖于行为者的优良品质、准确判断以及行为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移情的不真实或不可能,也不意味着移情在美德伦理学中毫无价值。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角看,美德伦理无须排斥移情,而应当将之纳入实践理性的合适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993.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 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 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 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 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 但总体而言, 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 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 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994.
自动驾驶是当前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前, 驾驶员和自动驾驶系统共享车辆控制权, 协同完成驾驶任务。在该人-机共驾阶段, 人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是影响自动驾驶中人机协同效率与驾驶安全的关键要素; 驾驶员对自动驾驶车辆保持适当的信任水平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信任的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提出了动态信任框架。该框架将信任发展分为倾向性信任、初始信任、实时信任和事后信任四个发展阶段, 并结合操作者特征(人)、系统特征(自动驾驶车系统)、情境特征(环境)三个关键因素分析不同阶段的核心影响因素以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根据该框架, 信任校准可从监测矫正、驾驶员训练、优化HMI设计三类途径展开。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驾驶员和人机系统设计特征对信任的影响, 考察信任的实时测量和功能特异性, 探讨驾驶员和系统的相互信任机制, 以及提升信任研究的外部效度。  相似文献   
995.
吴旭瑶  李静 《心理科学》2021,(4):800-806
数字囤积是指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与实物囤积有联系但有所不同。数字囤积者的认知表现、情感特点、行为动机可分别从自我损耗、禀赋效应、进化的视角进行理解。未来研究应完善测量工具,并考虑文化背景,针对不同数字囤积人群,考察其行为的潜在动机和前因后果,同时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加强该领域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96.
"敬"是儒家核心范畴之一。孔子之前,"敬"是先民对天或帝等神秘力量的原始畏惧心理表达,至孔子,"敬"实现了一次重要的人学飞跃,由原始的恐惧心理转变为人之道德理性精神,成为德目、德性和德行的统一。作为"德之干","敬"首先是基于对个体人格尊重的主体间关爱之情的理性表达;其次是个体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孔子主张"修己以敬"、"执事敬",在笃实行"敬"中获得德性的充实和事业的圆满;复次是生命追求的终极关切和文化信仰。经由孔子的人学化变革,"敬"成为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的哲学表达,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性和价值信仰,为现代人走出生态困境和存在危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97.
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对人际信任存在不同的影响。通过整合以往有关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研究成果,发现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亲疏关系"效应。尤其是在理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诸如能够体现中国社会关系核心构架的"阶层关系"等更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深刻作用。以"阶层关系"认知为核心的关系认知可能调节着特质认知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面对"怨慕"这一孝道实践个案中包含的情理张力,孟子与后儒偏重于不同取向的实践进路来克服.孟子承认包括舜在内的人心中既"怨"又"慕"的情感,主张通过涵养"慕"的道德情感来转化"怨";而后世尤其是宋明儒者则偏向于"不怨",并由此转向"责己",通过道德理性的自觉与主体的反身性实践来统一理性要求与道德心理的分裂.两种进路本质上...  相似文献   
999.
蒙培元先生提出了“情感儒学”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证。“情感儒学”的论证涉及“主体”“心灵”“超越”“境界”“自然”等诸多概念,其实,在这些概念背后的“情感”“自由”“理性”才是“情感儒学”的基础概念,因为它们在儒学语境下的各自含义、相互关系乃“情感儒学”之可能的基础。分析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可以揭示“情感儒学”建构的基本理路,即“情感”的本义及当代回归、“自由”之多义及儒家式理解、情感与自由之关系、情感与理性之关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00.
庞金友  赵西亚 《学海》2022,(4):86-95
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的发展伴随着政治信任的下降,一些研究者乐观地将信任下降解释为有益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怀疑。然而现实显现的是另外一幅图景:在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挤压下,物质主义者的“文化反冲”狂潮席卷而来,其矛头直指政府;后物质主义者的民粹情绪被激发,无节制的民主价值追求使其走向反精英和反体制。两大阵营秉持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却同时陷入政治不信任的泥沼。这一政治信任危机给当代美国政治埋下了重大隐患,若想保持怀疑精神以坚守民主,只能在价值观的对立中不断寻求共识性原则而不是简单争论对错输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