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8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21.
《成唯识论》中被视为正义的护法种子说,虽相传是对护月本有说与难陀新熏说的“新旧合说”,但本质上,护法之种子义是本有论的.将一切种子放在刹那生灭、一类相续的种子流中考察,难陀的新熏是无中熏有的新熏,而护法的新熏是必有本有种子为其先导的,两者的差异通过对“闻熏习”的不同释义表现出来.护法与护月的差异则表现在对熏习义的“熏生”与“熏增”两种不同解释上.以《成唯识论》的立场看,熏生是因缘性的,熏增则是增上缘性的.以熏生释熏习是《成唯识论》的正义,故《成唯识论》的性种、习种说应与其本有种、新熏种的定义相吻合.  相似文献   
922.
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为审视和解释多种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语用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广告语言中模因现象的探析,揭示出模因在广告语言的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3.
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教学模式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熟练地使用着。可是一但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实际学情则会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冲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并满怀期待的学生探究过程,往往由于学生的先知先觉而得不到充分地展现,正是基于此原因,导致许多教师对预习后的课堂充满恐惧。而我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实践,  相似文献   
924.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1,(6):1-1
  相似文献   
925.
方映灵 《现代哲学》2016,(3):120-126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26.
谢赫《六法论》的诞生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陈其旋先生大胆提出国画《新六法论》,是对当前中国画创新和发展的一大贡献。本文在借鉴中国画六法的基础上,提出中华瓷艺六定论,亦称中华瓷艺六法,即造型各异、釉料坯胎、精工细琢、五行变法、思想意境、和谐媲美,为艺术陶瓷界提出系统的理论指导与评判标准,是对当前陶瓷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27.
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928.
佛教的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的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的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的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的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的反对动物祭祀的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9.
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终极目的。正确阐释的美好生活必然是自主的生活、成功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具有内在性、绝对性和统合性三个特征。以美好生活为终极价值依据的伦理学具有目的论的结构和特征,但因其具有内在性而跨越了事实与价值的鸿沟,因其具有绝对性而避免了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立场,因其具有统合性而消除了可能突破权利边界的忧虑。由此,至善论可以合理地回应关于善与应当的优先性问题、最大化原则问题以及结果论的问题等问题上所遭到的诸多质疑。  相似文献   
930.
Arthur(2002)对马克思有关资本和商品生产理论所作的诠释,虽然很清楚地说明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缘起,但是却使他们看起来像带有“理想式”弹簧(‘ideal’springs)的幽灵之钟。我将证明,应当把“价值”看作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终极性的世俗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