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探讨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高低不同的2种学习目标要求(作文目标与测验目标)要求与大小不同的2种时间压力(无时间限制提示与有时间限制提示)是如何通过61名被试的临场情境评估状况而影响其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的。结果表明,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无论学习目标高低还是时间压力大小,被试的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被试的临场动机控制状况(自我效能感、兴趣和情绪状态)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临场主观目标(目标方向与准备付出的努力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学习目标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是以被试的临场主观目标为中介的。  相似文献   
142.
老年人特殊生活事件的应对意向与情境性应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卫东 《心理学报》1998,31(4):401-408
该研究旨在对老年人合法权益受侵此类特殊生活事件的应对意向(CI)和情境性应对(SC)进行比较分析,多元因素分析结果鉴别出应对意向的五种方式及其三种基本类型,以及六种情境性应对方式和四种应对类型。研究也发现今老年人采用不同方式的CI和SC的旨弱程度存在的异同点。同时,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法规了解程度是影响CI和SC的显著因素,此外健康状况和性别也分别对CI和SC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3.
以初中生为被试,以社会技能为目标行为,对角色扮演测试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外在效度。研究采用2×2×2三因素实验设计,通过现场测试、刺激控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着重探讨了角色扮演情境内容、测试指导语、实验助手的交往方式三个因素对被试行为的影响,证明了角色扮演行为随情境操纵的变化而变化,并发现在采用个体化的测试情境、低水平要求的指导语及非结构化的交往方式的情况下,外在效度最高。另外,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表明被试性别、已有水平等对角色扮演行为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4.
2岁儿童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莉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98,31(3):289-297
该研究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2岁儿童在实验压力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及特点。对140名21-27个月的儿童进行实验室录像观察,压力情境有五种:陌生人情境、玩具延迟任务食物延迟任务,分离-单独情境,分离-生人情境。  相似文献   
145.
何贵兵  马剑虹 《心理科学》1998,21(2):180-181
1引言当人们面临大的复杂问题难以用直觉直接解决时,通常会将它分解为多个简单的思维可及的小问题逐个加以解决,并将各个简单问题的解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合并为大问题的解。在思维判断中普遍采用的分解方法基于两种假设:1)对各分解单元作主观判断是比整体判断更简单的认知任务,因此也较少出现错误和偏差:2)使用正式模型整合信息比直觉方法整合相同信息能产生更准确的结果。这些假设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人们较少用实验去证明。本研究正是要检验任务分解对巨大未知数值判断的精度、难度和自信度的效应。2方法2.1被试:随…  相似文献   
146.
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7.
岑国桢 《心理学报》1994,27(3):232-239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8.
情绪调节灵活性是指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境需求灵活部署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本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方法,通过拟合个体在日常生活事件(如,未通过考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中的策略使用剖面结构和情境负性程度与策略使用程度的共变关系测量个体的情绪调节灵活性水平,并探讨其对个体后续负性情绪(抑郁和焦虑)的影响。两个独立样本结果表明:单一策略使用偏好(如沉浸偏好和表达抑制偏好)的个体在负性生活事件中和疫情期间经历了更高水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此外,当个体随情境负性程度提高使用更多分心策略,而随情境负性程度降低使用更多认知重评策略(意味较高的情绪调节灵活性),其抑郁和焦虑情绪水平更低。以上结果共同证实了情绪调节灵活性有利于减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49.
无手机恐惧是一种由手机不在身边或无法使用手机所诱发的情境性焦虑。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无手机恐惧的普遍存在。相关理论从错失恐惧、手机依恋和自我扩展等视角解释了无手机恐惧发生的原因。综述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无手机恐惧的发生会受到个体特征(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等)和手机使用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无手机恐惧会对个体的认知与学业表现、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压力感、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睡眠等多方面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厘清和完善无手机恐惧的结构与测量工具,拓展无手机恐惧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探讨无手机恐惧的影响因素、后效及作用机制,并加强对无手机恐惧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50.
采用实验法分别从产品包装和广告两个方面,探讨积极表情符号对个体购买意愿的积极效应及其机制。研究1关注产品包装中的积极表情符号,发现积极表情符号通过提高消费者的卷入度促进购买意愿。研究2则关注产品广告,发现积极表情符号的积极效应受到产品类型的调节,即相比实用型产品,享乐型产品广告中积极表情符号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更大。本研究证实了积极表情符号在产品营销中的有效性及内在机制,为产品营销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