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8篇
  5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亚当·斯密的“同感说”是其道德情感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同感”产生于“公正的旁观者”的设身处地的想像 ,是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正的”共鸣感情。它的作用是对他人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斯密把主观的感情当作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公正的旁观者”也是抽象的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92.
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存在着性恶、性朴之争,以及调和二者的观点。但以上做法均对《荀子》文本做静态的理解,往往取《荀子》某一篇作为立论的根据,而排斥观点相反的其他各篇,或将不同篇的内容强行统一在一起。其实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荀子》各篇也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393.
本文以贵州学者孙应鳘<淮海易谈>为例.探讨当时学者如何以心学思想诠说<易经>,冀能由是得窥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应鳌自青年时代起,即与王门后学广泛接触,其所作<淮海易谈>一书,在原先的朱注框架、图书概念、解<易>方法中,却将<易>理与心学巧妙结合,先论<易>者,心也,最终推衍出致知则得<易>的结论,明白可见其企图藉易学以彰显王学价值的用心,应鳌之易学,始于朱子,却成于阳明,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可由是得见一斑.  相似文献   
394.
海德格尔在50年代的《通往语言之途》中,从Ereignis(大道)、Sage(道说)与道路的关联出发,解说了30年代自Beitraege手稿开始提出的Ereignis思想。无论Ereignis、Sage还是与之相关的存在、时间、空间、世界、物等概念,都具有“道自道”的基本结构,这决定了Ereignis的运思必然走向道的思想,也内在地预示了中文翻译对于这本著作的独特意义。但是Ereignis和Sage在德语词源上无关于道路(Weg)的状况增加了在德语中思考其间关系的困难。孙周兴以“道”为基本构词元素的中文翻译有助于这一困难的克服。  相似文献   
395.
燕良轼  屈卫国 《心理科学》2008,31(6):1427-1430
我国古代应对欲望的学说主要包括:寡欲说、无欲说、除欲说、欲用说、顺欲说、节欲说、导欲说.这些学说之问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对立冲突的,但它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396.
蜗牛的悲剧     
蜗牛最近十分郁闷。 就是因为它非常慢的爬行速度——爬行比赛它总是最后一名。“这个丑可不能丢上一辈子吧!”蜗牛哭丧着脸自言自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该怎么办才能改变呢?”  相似文献   
397.
夏毅辉  陈小健 《学海》2012,(5):203-207
贾谊具伊、管之能而终生未获重用,有盖世之才而英年早逝,造成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一是他的儒家思想主张不适应汉初黄老政治的需要,二是因其本身不具备一名成熟政治家的品质,三是他在学术与思想上是一个矛盾体,各种思想主张的碰撞与撕裂使其矛盾、痛苦甚至走向毁灭。故其悲剧最终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98.
有关对三位一体说的看法,在天主教的早期曾有过长期而极端激烈的争论。早在公元一世纪时,有关圣子的性质问题导致了伊比奥尼教派和诺斯替教派的互相对立的两种异端。到一世纪末,这两种异端都被第四福音书的作者圣若望所  相似文献   
399.
针对围绕着冯友兰新理学体系评价的分歧,本文首先讨论了评价一种学说的方法论问题,指出其基本的学理前提是分清文本真实和重阐可能两个层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本文详细考察了新理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本体论和人生观,尤其是详细分析了本体论中理、气概念的逻辑失误,并指出了这两个部分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最后从总体上对新理学的得失成败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400.
一、叔本华悲剧观 对于悲剧,叔本华给予它很高的地位.他认为,无论从效果巨大方面看,或是从写作困难方面看,悲剧都要算作文艺的最高峰[1].基于其哲学思想,他提出了造成悲剧的三种原因.第一种是因为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第二种则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或错误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