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包兆会 《天风》2015,(2):50-51
<正>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又字我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主持编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基督宗教丛书《天学初函》;是第一个译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中国人。他是最早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儒家学者;也是中国最早译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人士之一。他主持编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基督宗教丛书《天学初函》,他信奉基督宗教的历程堪称传教士知识传教策略的成功典范之一。他就是李之藻。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又字我存,杭州仁和人。1594年考中举人,4年后考中进士,  相似文献   
792.
本文从"戒体"最初含义与印度戒律学哲学特征、"戒体"范畴与中国戒律学的思维方式转型、"戒体"范畴的地位与中国戒律学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戒律学中国化的历程。从印度戒律学向中国戒律学的转变,本质上是从因果业报戒律学体系向体用戒律学体系的转变。"戒四科"在戒体与戒法、戒行、戒相三者之间建立了本体与作用、功能、属性,本质与现象,知与行的多重关系,由此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戒律学体系。中国哲学的体用思维方式是实现从印度戒律学到中国戒律学转变的理论通道,由此赋予了佛教戒律新的神圣性、权威性和真理性。  相似文献   
793.
本文在追溯、剖析我国伊斯兰教宗教教育之历史与现状、贡献与问题后,对当代我国伊斯兰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如下思考:一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二是要紧跟时代潮流,坚持现代化发展方向;三是要防止僵化极端,坚持理性化发展方向;四是要确立系统思路,坚持规范化发展方向;五是要在政府管理帮助下,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推进我国伊斯兰教育三个方面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开创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94.
台湾学者鹿忆鹿研究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对作品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而最能见其比较研究功力的当为《傣族叙事诗研究》。她在《傣族叙事诗研究》中,将傣族叙事诗放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乃至其他相关异质文化系统的大背景上进行广泛的文化比较,于是很容易就发现傣族文化与他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以及在各个作品中的具体反映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95.
1962年,在吉蜀文化发源之地之一的德阳,一所学校伴随着一所企业的发展诞生了。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五十年薪火传承,五十载沧桑砥砺。德阳市第三中学走过了创建、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浪花飞溅的一瞬.然而对于德阳市第三年中学来说,五十年不仅代表着一种历史,更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德阳一所颇具影响力的中学,她的变迁历程,也是德阳教育五十年来飞速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796.
《中庸》作为《论语》"学"论,是对《论语》之"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做哲学证明。本文通过对孔子一以贯之"为学之道"是"仁且智"的中庸之道的讨论,对《中庸》"学"—"德"—"道"、"道"—"德"—"学"的天人双向回环路径的构建,对中庸之道"不可能"与"不可离"的悖论的分析,开启了"学"作为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论题。在《中庸》中,构建了"天"-"性"-"道"-"教(学)"的整体"为学"境域,为"学"作为一种道德生活何以可能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并对《中庸》中的不同类人对中庸之道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分析,论证了"学"作为道德生活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97.
正何为儒学之真精神?或曰何为孔子之真精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们所批判的孔子只是"假孔子",而"真孔子"的面目已被历史所遮蔽。于是,他发誓要恢复孔子儒家的本来面目——"孔子之真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现在的情况当然已非昔比,"复新儒学"成为儒学研究的潮流。但对孔子、儒学的解读和观点却五花八门,其中又有所谓"汉学主义",用西学来解读中国传统儒学,弄得孔子和儒学面目全非,也出现了真孔子、假孔子还是洋孔子的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儒学之真精神"的问题。这对于儒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798.
医疗纠纷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产科急症多,妊娠分娩过程的复杂易变,加之家属对产妇的安全分娩及胎儿的安全出生期望值极高等原因,目前产科医疗纠纷占各级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首位.通过产科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案例的介绍,使产科医师了解医疗过失行为的判定以及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的相关度,从而在临床思维和医疗行为方面得到启示,工作中严格履行注意义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99.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交流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对现代教育技术(ModernEdu—cationTechnology)作了如下描述: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的理论依据是构物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构物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相似文献   
800.
2015年11月1日,第三届科学无神论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科学无神论"。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科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教育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反邪教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经贸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燕山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温州医科大学等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全国政协民宗委朱维群主任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