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8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热潮渐退,这可能是由于本土化进程中移植性格与民族情结冲突、矛盾,导致本土化面临边际人格困境所致。从学科史的视角考察,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是在文化自觉的背景下被动展开的,其边际人格困境的本质是主体意识的缺失。同时,文化多元化观念与全球化进程破坏了文化的时空意义,也割裂了文化的整体性,使得心理学本土化研究面临文化混搭、个体自觉的新常态。新困境、新常态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亟需转变现有的被动本土化处境以实现心理学本土化的自觉发展,即,本土自觉。  相似文献   
982.
与天真签约     
天真,本来是指心地单纯,性情直率,不做作,不虚饰,但曾几何时,它却成了幼稚、无知的代名词,为聪明人所不齿。天真的人常常会遭遇世俗的白眼和冷语,常常会吃这样那样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亏。天真的人可能活得平平淡淡平平凡凡默默无闻,但他们却能够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诱。  相似文献   
983.
祝亚妮 《天风》2003,(8):51-51
爱,可以从有限的时闻进入无限的永恒。上帝就是爱,爱能瓦解时间、空间所不能穿越的障碍,所以,即使爱有时嫌迟,但永远不会太迟!  相似文献   
984.
情感教育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情感教育心理机制的分析,认为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发展,立足于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受教育心理过程中知、情、意的有机统一,通过情感教育的内化,学生能够塑造完满的人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85.
锻炼忍耐     
一次,朋友一怒之下打了别人一巴掌,致使人家耳朵失聪,赔偿了几千元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他后悔不迭地说:“当时忍一忍也就没事了。”  相似文献   
986.
老化过程中的人格问题主要探索的是人格的稳定性及变化的范围和本质,其主要研究模式有特质模式、背景模式和发展阶段模式等。研究结果则因所用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设计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87.
本性 《福建宗教》2001,(1):25-26
1995年8月,江总书记为宗教界题词:爱国爱教、团结进步。  相似文献   
988.
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本研究采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的许多方面;2.经因素分析把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因素,分别是:道德品质、才情、异常人格、独创力、探究、自主敢为性、思维发散性、知识经验、勤勉、问题发现、智力、自强,其中道德品质和勤勉为中国大学生所特有。3.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在上述诸因素上内隐观总体差异显著,并且二者交互作用总体显著,在各具体因素上内隐观有些也存在不一致。  相似文献   
989.
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   总被引:117,自引:4,他引:113  
黄希庭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善于管理时间者的生活质量是高的。时间管理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90.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