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8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48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初中生焦虑状况的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立人  翁柏泉 《心理科学》1999,22(4):367-368
1前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有助于提高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考察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多数认为现在学生的焦虑水平太高。但进一步考察发现,这些研究多数是采用某种测量工具对学生的焦虑状况进行的一次性抽样调查,即属于静态的研究。作为调查研究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一取样的合理性问题,特别是时间取样的合理性问题是值得考虑的。对中学生焦虑状况的动态特征研究,即对中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焦虑状况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报道。按常识推理,中学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82.
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错觉性结合实验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红 《心理科学》1999,22(3):213-217
本研究用“错觉性结合”的实验范式探讨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被试对两个刺激字之后出现的目标字进行再认。结果发现在速示条件下,目标字部件与刺激字的部件相同时(如目标字为“她”,而刺激字为“姓”及“地”),被试常把目标字误认为刺激字。这种错误再认率随字频及部件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刺激字的排列方式不同于字的结构方式时,字频及部件频率的效应减弱。上述结果不但表明整字频率、字的空间组织因素影响汉字识别,更显示部件是汉字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加工层次。  相似文献   
83.
本文认为应从宇宙本体论的视域理解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玄"遵循异质相生的原理生成万物,性善恶混就是"玄"成物之理贯注于人性的结果。"玄"措摛阴阳之气而生发万物,抟聚于人则表现为神明之气与阴阳之气的并用而为功。扬雄论心,兼具知行的能力,在修养工夫上,既强调养心的纯正刚毅,又注重耳目感官的合理之欲,这正是"玄"成物之理在修养论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84.
倪志安 《哲学研究》2012,(10):30-34
<正>一、"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探讨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构想中,早已具有"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深刻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立场,思辨地把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85.
在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学史上,自然的研究一直被本体论的二元性——即知性的透明性与不可还原的事实性的并置所困扰.梅洛-庞蒂对自然的反思正是从批判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开始的.在他对自然的追同中,他以人的身体为根据揭示了身体与世界、人性与动物性在整全性意义上的相互包含,并从发生性维度阐明了反思在身体上的涌现.这间接地为我们确立了自然存在的两间性,并最终致力于对传统二元本体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86.
综合了伦理学、法学和经济学对过度医疗的研究,从医患双方各自的资源、权力和利益等角度出发,认为在过度医疗中,医患双方在信任和可信任性上表现为明显的不对称性,即患者对医生有较高的不信任性,医生容易同具有相似社会经济地位的的患者发展出良好的信任-可信任性.  相似文献   
87.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从六个层面理解:"性"为人天生具有的属性;"善"乃人与人的对比,而非人与禽兽的对比;"中民之性"善恶两种潜质并存;趋善潜质只有依靠外部教化才能转化为现实之善;以"中民之性"为"性";建立人性论的目的在于推行"王教"。董仲舒把圣人之善性的最终来源归之于上天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荀子的理论缺陷,但从事实角度讲,这一说法颇有问题。为了解决荀子和董仲舒的理论困境,有必要结合人的个体成长历程及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这两个时间概念探讨人性。从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考察,人类乃是自成其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考察,初生之人,天生具有的趋恶潜质大于趋善潜质,故必须首先接受来自社会的规训,逐渐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砥砺社会伦理之善的能力;初步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后的渐长之人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向善。  相似文献   
88.
程郁 《孔子研究》2012,(2):12-21
董仲舒人性论中性善情恶(性阳情阴)思想是在先秦诸子的性情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建立在先秦天命至人性疏离分化的基础上,由心性两分进而性情两分,最终引入阴阳观念,而导致性善情恶理论的完成。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只是叙述、逻辑上的过程,并非完全是历史的、时间性的过程,在先秦人性思想演进过程中,上述分化、演变往往同时、乃至在同一文本内部交错进行,并因思想派别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更为重要的是,心性、性情的分疏离合过程其本质则是人的自然之性与哲命、义理之性的分疏离合之过程。  相似文献   
89.
一就其本来形态而言,哲学具有不同于特定学科的特点。如所周知,作为智慧的探求,哲学有别于多样的、分化的知识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曾被视为科学之母,欧洲中世纪便往往把科学归为哲学的分支,并称其为"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依然认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1]以哲学为"全部科学研究之母"是否确切,诚然可以进一步讨  相似文献   
90.
中世纪因理性与信仰的冲突而引发的阿奎那与阿维洛伊主义者之间的理智之争,是西方神学与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这一争论的根源,虽肇始于亚里士多德对理智性质的歧义性解释,但终极根源则是由于阿那克萨戈拉所设定的"理智"范畴与古希腊传统"灵魂"观念构成的张力所致。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理智的性质之争,关于理智和灵魂的关系之争,亦或"理智"究竟是作为身体形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