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8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48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多特征目标判断任务,考察了不同信息获取方式与信息呈现方式条件下,直觉和分析思维模式对判断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多特征目标判断任务中,直觉思维比分析思维更有效;(2)直觉型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比感觉型决策者更高;(3)归类组块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4)思维模式、信息获取方式与信息呈现方式对多特征目标的判断质量存在三阶交互作用,归类组块的信息呈现方式使直觉型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最高,而运用分析思维的判断质量低于感觉型决策者;归类组块排列信息时,直觉型决策者运用分析思维的判断质量低于信息随机排列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72.
配对调查了591户家庭的亲子被试,考察了文化刻板印象、父母孝道相似性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1)假定父子女和假定母子女两种孝道的皮尔逊相关(r)和轮廓相似性(q)都不显著,真实父子女和母子女之间都显著正相关,假定亲子两种孝道绝对差异分数(d)处于中等水平,但假定亲子的绝对差异分数显著高于真实亲子;(2)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亲和母亲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能分别正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3)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仅能正向预测子女互惠性孝道,但父母权威性孝道相似性对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预测都不显著。据此研究结果,文化刻板印象对亲子孝道相似性的影响效应较小,但亲子真实的孝道代际传递效应较高,以及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有利于子女互惠性孝道形成。  相似文献   
73.
青少年性发展的差异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青少年性发育现状及其对性心理与人格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中学生性现状调查问卷》及16PF人格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江西4所中学的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青少年手淫行为发生率、与异性交往愿望及性冲动等方面均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2)性成熟的青少年的多种人格特征与未成熟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正常,但在性心理方面很不成熟,对手淫、性冲动和异性交往等方面问题较多,性发展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74.
"不可译性"面面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宾 《现代哲学》2004,(1):81-87
本论文从认识论、本体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不同领域勾勒出“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诠释框架与相应的解决路向。  相似文献   
75.
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从涵义及类型、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了评述。该文认为。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不仅拓展了内疚研究的心理学领域。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6.
燕良轼 《心理学报》2001,34(5):78-83
能够代表汉代200余年历史进程的性习心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淮南子》的“循天返朴说”、董仲舒的“性待教为善说”和王充的“性有善恶,教可异化说”。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能够集时代之大成,就是今天,对现代心理学研究仍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77.
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题数及小样本应用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验证性因素分析在心理、教育等研究应用日广。本文引用三个模拟数据研究,提出一些在分析时的应用策略,包括用较多题目及强制同一因子的负荷相等。样本容量一般愈大愈好,但当资源等条件有限制时,上述两个技巧,可协助解决叠代收敛问题,并能更准确估计各重要参数。此外,一些方法如:每因子只得两题目、当样本只得约100人时每因子用少於四题目、将题目合并以其平均数为指标,均可能导致不收敛、高标准误及偏差估计量等问题,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8.
颜色知觉恒常理论的回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早期颜色恒常理论、系数理论、计算理论和 Octant模型作了简要回顾 ,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对影响颜色恒常性机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知觉经验、记忆、认知决策等高级意识活动对颜色恒常知觉的作用 ,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描述颜色恒常知觉过程的一般参照框架。  相似文献   
79.
人体系统非优性的进化论诠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进化论的角度论述了人体系统非优性的成因,说明了生物竿化在人体系统中保留下大量的时空沉迹,其形式与特征表现为层次套叠,多元集合,转化退化。从而成为新与旧,高级与低级,复杂与简单,一句话就是优 与非优相互缠绕,相互作用,互补关联的协同统一性,而疾病的发生则是这种辩证统一的失调或破坏。  相似文献   
80.
错觉性结合(IC)现象研究的历史不到20年,却发展出了许多研究方法,验证、充实和扩展了Treisman 的特征整合理论(FIT)。有些方法尽管差别很大,但都是对注意资源的直接操纵。直接操纵注意是 研究IC现象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揭示IC现象的知觉性质,而且可以揭示注意在IC现 象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