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张培高  冯雪 《中国哲学史》2021,(3):42-48,72
孔子评价高柴、曾参、子张和子路的特点时分别用了四个字(愚、鲁、辟、喭)指出了四人的缺点.这实际上与"性命"关系不大,但胡瑗却从中"体贴"出了"性命"之理.胡瑗释《论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时说:"古之取人以德,不取有其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经过研究发现,胡瑗"今之人两失之"之语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  相似文献   
62.
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已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合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合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3.
《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的隐士严遵对《老子》的注解与发挥.作为卜筮者的严遵,其著作留下了不少易学的印记.其一,“神明”、“太和”意涵取自《周易》,以证其虚无之指.其二,“性命”的思想源自于《易传》的“各正性命”之说,为发展《老子》“自然无为”思想提供依据;其三,“感通”的思想亦受启于《周易》,给“无为而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4.
焦竑的《老子翼》以明道为目标展开对《老子》的阐释,在此过程中,融入了对性命问题的关注,可说其究竟之意图在明性。焦竑的《老子翼》,着重对道、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思考,以此贯通他对自然、无为等《老子》之重要概念的理解,并因而形成他的即有以求无而终归于有的诠释理路。通过对无的吸收,实现对有的深化和转化,获得真实、恒常之有即道与性。焦竑作《老子翼》,其目的也在于,在维护儒家之有的立场上,吸纳来自道家老子之无的智慧。  相似文献   
65.
性命圭旨》是明代以来较有影响的道教内丹典籍之一,被誉为内丹学集大成之作,著者和成书年代均不详。《性命法诀明指》为北京桃源观千峰派创始人赵避尘所著,一般认为成书于民国二十二年,是近代道教内丹重要著作。细读二书就会发现,此二书均以性命双修为圭旨,融儒、释、道三教内修要旨于一炉,博采众家之说。无论是从书名、结构到具体内容,无论是从功理还是功法上,二书都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显然,《性命法诀明指》一书直接或间接受到《性命圭旨》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6.
道教贵重生命,并热情洋溢地关注养生之道。近则务求健康长寿,远则追求长生不死。究其核心义理与持行方术,主要乃源自先秦方仙道与神仙家之术说。具有道教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首见于魏晋郑隐所遗存的养生类书一百五卷(见《抱  相似文献   
67.
本文分析了“性命”、“神气”、“阴阳”、“先天后天”、“玄关一窍”、“心”、“药物火候”、“真形幻形”等概念术语,认为南宗基于这种性命观念,开创了“返本还元”的简易法门,从而与早期钟吕系内丹学区别开来,使内丹学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68.
性命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范畴。《易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性”是指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禀赋和个性;“命”指三命,即天的给予或决定。《太上老君内观经》解释说:“从道爱生谓之命,自一禀性谓之性”。意谓人从道,元气所禀的生命本元,谓之性命性命双修,是内丹的根  相似文献   
69.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0.
褚伯秀,号雪巘,又号"武林道士",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有<南华真经义海纂微>106卷传世,曾注<道德>、<冲虚>二经,皆佚.淳祐丙午年(1246),西蜀的范应元在京师设席讲<庄子>,褚伯秀师从他学习,得<庄子>心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