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9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文认为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不仅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 基础,而且其所阐发的“达本明性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道教传统的修道理论,特别是他对禅 宗“明心见性”的借鉴,提升了道教的精神超越之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之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伯端是如何通过引禅入道 而促进道教更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52.
3岁的时候,一场重病差点夺去了我的性命。7岁的时候,大家都叫我“小不点”。父母却不把我当“小不点”照顾,他们让我跟山村同龄孩子做一样的事:做饭,煮菜,割猪草,上山打柴。  相似文献   
53.
谢波 《中国道教》2013,(2):22-24
两次为吏反招牢狱之灾,黄公望遂弃凡心于尘世、修性命于市朝,放言"闻说至人求道远,丹砂原不在天涯",寄情笔墨之趣、专心性命双修,于晚年时完成心中道境描画之巨作《富春山居图》,遂得以画史留名、标程百代。  相似文献   
54.
李道纯内丹心性论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特色,他特别推崇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将其运用到内丹心性论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对于心性内涵的理论阐释,还是对于心性修炼的功法解读,亦或是对于心性教化的旨趣论述,李道纯的内丹心性论都体现出了圆融三教的成熟性和系统性。以比较研究为视角,从即心即佛与即心即道、明心见性与性命双全、顿悟成佛与顿修成仙三个方面来研究惠能与李道纯心性论的异同,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出禅宗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5.
性命论刍议     
吴飞 《哲学动态》2020,(12):26-36+122-123
本文是对性命论哲学体系的一个初步引言。西方哲学的基本传统是存在论,而中国哲学的基本传统是性命论。第一哲学问题应该是"性命",即使在存在论传统中,"性命"也是其实质的核心问题,"存在"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假定。在存在与性命的张力中,西方哲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难以化解的问题。性命论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性命论出自性命的原初体验,而非对存在的好奇与追问,是所有人的共同问题,而非仅对哲学家有意义;第二,性命论并不假定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或"性命体",因而产生出与存在论形而上学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借助海德格尔"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理解"生生"与"性命体"的关系,却可避免其问题;第三,性命论与现代主体哲学一样,由自我出发,却不会将自己困在自我当中,而是以亲亲、仁民、爱物的次序推展,构成不同于存在论的宇宙体系。由性命论出发思考一些根本的哲学问题,或可解决现代社会的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56.
《学海》2015,(5):66-73
古典政治的激情聚焦于秩序。作为中国古典政治奠基者的孔子,其为政观的核心可谓"正",即为政以正。中国古典政治的承担者为君子。在为政中,君子以超越肯定的方式投入于政治-伦理境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要复兴政治人伦秩序就得正名,而正名的关键在于正人,在于使人走上复苏德性生命的康庄大道,从而生发出美好的政治秩序。古典政治的最高目的在于每个个人的各正性命,这就要求人人都立"正"于"里仁"。"仁"的本-分与相称,要求君子"正"其位而行德。在此,"仁"相通于"中庸"。"庸"意味着天命的来临与功用。天命相通于充满"亲亲"意义的"生生"之时间境域。君子惟有投入并处身于这种时间境域中,才能正己成物并化人,也就是说,才能真正做到为政以正的各正性命。  相似文献   
57.
道教的神仙信仰是其神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修道者不懈地进行宗教实践的动力。内丹修炼作为修道成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道教修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老子《道德经》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返朴归真而达于道,庄子的纯素之道、坐忘心斋,到唐以后内丹家的性命双修,宋元时期提出“  相似文献   
58.
中国传统哲学是在经典的诠释中发展的,<周易>诠释学的转变直接促成了北宋理学的发生发展.中国古代的经典诠释学的结构可以分为经典的诠释对象、经典诠释的主体和经典诠释三方面,而经典的诠释又可以分析为诠释模式、诠释内涵和诠释风格.对于北朱理学的易学诠释来说,其话语系统是重视义理,其内在理路是坚持"体用一源"的本体与现象的圆融,同时又开出独具特色的修养论与功夫论,其诠释内涵则坚持天道性命的贯通,而赋予本体以价值意义.北宋理学家正是由易学诠释学,从玄学中转出来,而能与佛、道抗衡.理学家对<周易>的解释也解决了会通<孟子>与<中庸>、<易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宋明道学的核心是天道性命之学.周敦颐以<周易>的太极阴阳理论构建了一个有机论的宇宙模式,本太极以立人极.他将<易传>的"继善成性"论与<中庸>的"诚者天之道"相结合,以"诚"作为性命之本,奠定了宋明易学性理之学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0.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